来源:青年报(头版、整版报道) 2025年3月17日
标题:探索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 从启蒙道德情感到增强使命担当 善用思政之“盐”讲出真理之“味”
记者:刘昕璐
“人民教育家”于漪在“讲台上的新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观摩活动中寄语青少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根本,在于立德。在上海,“大思政课”试验体系正如火如荼地全面深入构建,全市已布点建设7个“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12个重点试验区、31所重点试验高校,还有104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善用思政之“盐”,方能讲出真理之“味”。在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征程中,申城的两所师范大学有着独特而蓬勃的实践。它们积极探索,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沪上大中小学为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做出许多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
以美育之美,铸德育之魂
短剧《张桂梅》剧照。
上课、排练、和学生演员打磨细节……这几天,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青年教师高已原格外忙碌。她是《张桂梅》短剧的导演,这部短剧的精华展演即将于3月18日上演于徐汇校区的艺术森林。
无墙的艺术森林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结合学校建校初期种植的水杉林形成自然景观和沉浸式的艺术展演空间,打破传统艺术展演的界限。这次,艺术森林将迎来《张桂梅》短剧学生剧组的亮相。该剧根据全国优秀教师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她带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女孩们勇敢逐梦的励志故事。
“从创排到演出,我始终被一种力量深深触动——那就是张桂梅校长用生命诠释的教育信仰。通过创排演出,让表演师范专业的学生们以角色为镜,叩问初心。”在高已原看来,创排话剧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对话,一次对教育使命的郑重回应。
启越,她是华坪女子高中的年轻女老师,也是无数扎根大山、奉献教育的教师的缩影,亦是张桂梅校长精神的传承者。她选择回归到母校,不仅是对恩师的感恩与回报,更是对大山女孩们教育的坚守与担当。启越的扮演者、影视传媒学院2022级表演(师范)本科班班长徐子婕,在排演中全情投入,她深刻体会到教师“树人铸魂、以爱育人、用美育滋养心灵”的责任与使命,更以她们坚守与奉献为榜样,将对教育事业的敬意融入角色塑造中,这亦是徐子婕的一次成长。
张桂梅校长的优秀事迹在社会上广为传颂,还被选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低年级)。这种源于课本创排课本剧,并带入中小学展演的做法,对上师大团队来说,已有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我们期待‘思政+戏剧’的表现艺术能够在青少年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高已原说。
2022年,教育部发布《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将戏剧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戏剧教育逐渐以规定课程、课后社团或假期工作坊的形式,进入中小学校园。而戏剧思政,恰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戏剧艺术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育人方式。去年9月起,学校还专门组建“文艺轻骑兵(戏剧)”项目,大学生专门排练了9幕剧,送入沪上7所中小学。小学侧重寓言故事、初中关注传统文化、高中学段则注重精神引领,以期贴合各学段学生年龄与认知,真正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而对表演师范生而言,也是在艺术实践中进行思政研学的有效途径。
一部经典、一段故事、一份情怀、一种力量。高已原说,这种代入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来说,直观的表演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容易接受。课本剧不仅传递思政教育内容,还通过表演、音乐、舞台设计等艺术形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思政教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以美育之美,铸德育之魂!”正是这份事业的伟大和力量,让像高已原一样的上海师大师生一直在努力。
打造“开班第一课”
“开班第一课”课堂。
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也在上海师范大学里广泛探索实践。
当下,团市委正通过创新“大学生讲、中学生志愿服务、小学生听”的混龄方式,整合高校及中学资源,通过建立健全参与思政课备课教学的长效机制,共享教学资源,特别是与高校思政类学生社团紧密合作,连续三年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团委,通过马克思主义学生理论宣讲团,打造爱心暑(寒)托班开班第一课,实现对小学生思想观念的引领,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小学生筑牢思想根基。
宣讲团团长黄佳樱说,走心打造的“第一课”,持续实现对小学生思想观念的正向引领和感召,串起思政育人的完整链条,让红色基因有机融入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大学生能出力、助力。
与此同时,上海师范大学“红色文化育人校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也在持续依托马院马学科的学科优势,在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学校不仅为同学们开出“红色文化”系列选修课程,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10余门特色品牌课程,还在多元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开展出专题化、虚拟仿真沉浸式、课外实践型、小班讨论探索式、情景剧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并打造红色文化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校内协同平台和跨校合作平台,整体构建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体系。
相关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系统
记者从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了解到,秉承“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上海正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坚持德育铸魂上,如今,构建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打造“三圈三全十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框架初步搭建。深化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改革,一校一特色的“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全面推广,并由高校向中小学延伸。上海建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机制,开展一体化师资培训和课程建设研究等活动。依托部市共建机制,上海深入落实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示范区建设任务,建设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并在全国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中心”,于上海开放大学揭牌。同时,上海还建立“一体化”协同机制,积极推动各区与高校党建联建、高校马院“手拉手”结对共建等。深入挖掘红色校史,创新推出《望道》《钱学森》等30余部原创校园“大师剧”,创新开展大师剧中小学校园行活动。
链接地址:http://www.why.com.cn/epublish/qnb/html/2025-03/17/content_118_31568.htm
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5/03/17/17421742241352787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