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75.3%的学生想成为高校网络名人?如何将大V影响导向正能量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3-21浏览次数:10

来源:青春上海 2025年3月21日

标题:75.3%的学生想成为高校网络名人?如何将大V影响导向正能量

记者:林千惠



从以幽默讲法科普法律知识的法学教授罗翔,到B站讲数学获千万播放量的宋浩;从因英语四六级屡败屡战爆红的“小徐呀”,到近来热度持续走高的高校学生“桃黑黑”,各具特色的高校网络名人走红网络,占据青年大学生们的精神一角。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学院学子进行了调研,在他们的调研报告中显示,有75.3%的学生想成为高校网络名人。如何将名人效应导向正能量,让互联网影响下的青年学子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

高校出名人,占据青年精神一角

“谁赢得了网络,谁就赢得了青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万瑾说。一年前,八位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学院的成员组成了调研小组,面向多所高校发起问卷调查,调研高校网络名人对大学生的影响情况,并收回728份有效问卷。

高校网络名人是否会对身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一代产生影响?学院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希望对这一问题找到一个答案。“通过我们的研究来看,从数据上的结论显示,影响是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万瑾肯定道。

根据调查结果,受访学生都对高校网络名人有所认知。在成员列出的头部高校网络名人中,对法学教授罗翔的认知率高达90%,而对南航徐川的认知率最低,也超过了50%。90.30%的受访大学生每周接触高校网络名人的时间在3小时左右,从视频平台和网络社交平台了解校园大V信息的占比分别为94.23%和83.24%。

这是一个影响的时代。“抖音校园博主‘小徐呀’的视频英语口音独具特色,我周围许多同学会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模仿他的口音,就在那个时候,我会意识到,我们无声间正受到高校网络名人们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三学生陈依然举例说。

和普通大V、网红不同的是,高校网络名人承载着一定的正能量属性。“高校网络名人一定是高校的教师以及学生。与网红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同,高校网络名人在发布内容时,会兼顾身上的社会责任。”陈依然说。法学教授罗翔在B站拥有超3000万粉丝,他在B站发布法律科普知识,“不久前他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有过出色的探讨,指出解决问题,不应将判刑的年龄一直往下调,而应该全社会重视。”这种深度的内容引发了很好的思考。

影响意义重大,需要妥善规范引导

高校网络名人在网络上表达的内容,激发和鼓舞着青年学生,对他们的价值目标产生着重要影响。“像是四六级考试的时候,很多同学会有抱怨的情绪,甚至会出现弃考的情况,但‘小徐呀’这类博主,四六级英语虽屡败却屡战,就能够激励这些同学去努力学习英语。”陈依然说。

为什么高校网络名人会对青年学子的价值目标产生影响?根据调研结果来看,超六成的青年对高校网络名人的关注内容分别为学术与知识分享、学习经验与技巧,超半数的青年则关注校园生活与文化、个人兴趣与爱好。“大V具有高校背景,青年会相信他的一些观点。大V有自己的特点,吸引了青年成为他们的粉丝,之后大V讲的话,这些青年会相信。”陈怡然表示。

在受到高校网络名人好的影响之余,如何去规范、引导学生的向往,也因此成了要考虑的议题。多数高校网络名人对学生起着正向的引导作用,然而,在流量之下,亦有人丧失初心,哗众取宠。此前校园网红博主“七颗猩猩”未经高校许可,在某所高校内拍摄导致学校秩序混乱,网上有所争议。

对此,团队从自身的课题出发进行了思考,以发挥网络正能量为核心,建立了高校网络名人培育体系。课程涵盖思想引领、内容教学、技能培育三个维度,其中“卡片测试游戏”部分,就是出题与网络相关的题目,培养、提高青年对网络言论甄别的知识和能力,帮助青年学子更好地以正能量的心态去面对高校网络名人。

学生希望成名,引向为正能量发声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有75.3%的学生表示想成为高校网络名人。“这是一个很惊人,但也很有意思的现象。”项目指导老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白瑶说,“之前我们或许会认为,学生们是出于娱乐、消遣或学习的目的关注校园大V们,但其实校园大V们对青年的影响,在不知不觉间到了较为深入的程度,令学生们产生了向往之情。”

“在这七成的人群中,有些青年希望成为一个正能量发声人,于是想成为高校网络名人,但有一些或许只是想要流量,接广告、开直播、接打赏。那么,这就需要经过我们的引导,将他们引向正能量的方向。”白瑶说道。

影响力即是责任,目前引导的方向指向了实践。“借助高校网络名人培育体系,通过从价值观的引导、内容方面的教程、网络操作技巧方面的培训几方面,帮助想要做高校网络名人的同学在从零到入门的阶段被扶正,也就是‘把第一颗扣子扣好’。让他们明白成为高校网络名人的意义和目的。”白瑶表示。而对于后续如何应对已成名的高校网络名人等问题,则需要政府、平台、高校三方协力合作。

“眼下我们想把调研的成果进行转化,让更多的青年变成发出正能量声音的青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万瑾表示。接下来,学院计划将该报告的研究成果进行宣讲、落地,带去给更多高校,并以课程化、游戏互动等的多种形式进行呈现,“帮助我们的青年在网上统一发声,发出正能量的声音。”


链接地址: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5/03/21/1742557194120599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