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一年多来,00后“小丁老师”每天午休带着孩子们做了100多个小实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3-21浏览次数:10

来源:上观新闻 2025年3月21日

标题:一年多来,00后“小丁老师”每天午休带着孩子们做了100多个小实验

作者:新民晚报 陆梓华



今天中午,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的舞台上,当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为“丁老师和‘小小丁’的科学实验室2.0版”开启大门时,该校00后科学教师丁冯诚感到,自己似乎“不知不觉”干了件“大事”——去年3月,为了给科学教育“做加法”,“丁老师的科学实验室”在午休时分开张了,每周一到周四12:30至13:00,小丁老师带领孩子们做一个科学小实验,发现一个科学小奥秘。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和师生开启实验室大门

“会变魔术的大米”“会跳舞的乒乓球”“甩不掉的垫板”“泡泡球弹跳大赛”“纸杯飞行器”“易拉罐不倒翁”“特工密信”“开合的葱花”……一年时间过去,丁老师的实验室已经完成了119个小实验。毕业不到3年的小丁老师也成了校园里的人气王。

视频制作:蓬莱路第二小学 唐海闻 

配音:蓬莱路第二小学五(2)班白仲凯

理科“逆袭” 想做一个“点亮”孩子的人

小丁老师的人气有多高? 从二年级男孩杨宇潼偶遇校长余祯时的“吐槽”可见一斑。“我没有抢到门票,当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小男孩脸上露出了“痛苦表情包”——实验室场地只能容纳30个左右的孩子,于是各班自己制定门票兑换规则,每天派出一名代表参加。在各班,名额每天“秒杀”。校融媒体中心的唐海闻老师每天到场,把每一个实验拍成视频,供全校分享。

搞怪又可爱的小丁老师是校园人气王 采访对象供图

丁冯诚笑言,这也是自己始料未及的结果。自己是被一种神奇的力量牵引,走上了教师路。小时候,他并不是一个特别热爱理科学习的孩子。直到在西南模范中学遇到了数学朱振敏老师。比如,“√3等于1.732,就是‘一顿吃三两’”, 丁冯诚说,朱老师风趣幽默的授课方式一下点燃了全班的学习热情,他的数学成绩也一路“开挂”,从原先看见大题直接放弃到中考获得148分。升入高中,他一度为化学犯愁,幸运的是,遇到了特级教师王苹。王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至今,丁冯诚仍对她如何通过肢体语言模拟有机分子式的组成记忆犹新。“中午她总会把我们叫到办公室开小灶,总是跟我们说不要紧,下次会好的。现在想起来,那是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我们付出啊!”丁冯诚说,也是从那时起,他想着,如果自己将来也能和他们一样,做一名很“神”的老师,就很好。

启发思考 从“跟我做”到“请你来说”

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原本一直在中学实习的丁冯诚并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小学老师。蓬二的老师们一眼“看中”了这个身高1米85,温暖帅气的大男孩。

走进小学自然课堂,他发现,以前的经验用不上了!一些在中学课堂脱口而出的术语,小学生们听不懂。比如,什么叫弹簧测力器“调零”?什么是力的方向?孩子们一脸懵。小丁老师也是在同事们的提醒下才意识到要提醒一年级孩子上课前记得去洗手间,要识别小捣蛋鬼们是真的要去洗手间,还是跟着凑热闹,以免一个班级呼啦啦走掉一小半,打乱了上课秩序。

“要有耐心,更要让他们当课堂的主人。”丁冯诚坦言,00后要“搞定”10后,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去年,“丁老师的实验室”第一次开张,他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将两本书每一页交叉叠放,两本书会紧紧“拥抱”在一起,很难扯开。他教孩子们如何做,又下发报告单请孩子们做好实验记录。但是,他发现,实验结果固然令人新奇,“摩擦力”的概念孩子们也很快理解,但是,按部就班填写实验报告,他们提不起兴趣。小丁老师意识到,“不能全是老师带着他们做实验,要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

丁老师的实验室里经常看见孩子们高举的小手和专注的神情(下同)

“来,请你来说一说。”如今,走进小丁老师的实验室,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我觉得它现在像西兰花,圆圆的,可能要切开来!”“老师,我看到你拿来了喷壶,我觉得可能需要喷点水……”在孩子们“遥控”下,小丁老师终于让乒乓球在一块倾斜的垫板上变成了“跳舞的花瓣”;剪开的矿泉水瓶灌满水,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三个小球为何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我觉得是浮力的关系”“我觉得拧紧瓶盖结果可能不一样……”听从孩子们的“指挥”,小丁老和大家一起探索未知的答案。

余祯介绍,“丁老师的实验室”凝聚着全校老师的智慧。实验室开张一年来,除了小丁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学习基础、认知规律设计实验,老师们在网上看到有意思的实验,也会发给小丁老师参考。如何让实验室菜单更成体系?校科技总辅导员、教研组长王瑜老师提出了金点子,不妨根据实验器材进行分类。实验大多取材于身边寻常物件,于是“乒乓球系列”“吸管系列”“纸杯系列”“牙签系列”“塑料袋系列”“饮料瓶系列”实验应运而生,引导孩子们发挥创意,继续开发出新玩法。丁冯诚说,实验虽小,为了确保实验原理解读准确,遇上吃不准的问题,还会向自己的大学老师请教。至于“角动量”等更为深奥的原理,希望留个问号,待孩子们在学习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后,探索解决。

孩子们更是成了小丁老师的得力小助手,有人报名当小志愿者,也有人干脆和丁老师一样,打扮成“小小科学家”的样子,当起小老师。余祯介绍,正是看到了孩子们的热情,实验室升级为“丁老师和‘小小丁’的科学实验室”,为更多孩子创造展示机会。

瞧,“小小丁”、五年级男孩徐翌晟带着他的“空气大力士”登场了!小徐将吸管插入保鲜袋,用胶带绑紧。“呼——”小徐涨红了脸,大口吹气,在同学们的惊叹声中,一小箱书被撬翻了。

孩子们要试试“空气大力士”力气究竟有多大(下同)

还不过瘾,他趴在地上,把保鲜袋垫在椅子腿下。丁老师也趴在地上,为他鼓劲。“哇,大力士!椅子顶起来了!”一群孩子欢呼起来。

【专家寄语】

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

做实验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用吸管吹塑料袋的时候,你会发现塑料袋被吹破了,漏气了。如果碰到这个实验没有做成功,反而说明你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做实验没有对错,没有正确答案,反而可能越“错”越耐人寻味。科学家不是一个职业,科学家是一种行为。如果你能每天坚持做一个小实验,做的这个事情就是科学家在做的事。

姜雪峰(上海市青联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姜雪峰教授受聘成为科学副校长

为什么我们要上科学课,要做科学实验?我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当我不知道很多科学原理的时候,会对很多事情都很害怕,比如不知道在水里迈出一步后,究竟是会淹在水里,还是会浮在水面,也不知道火着起来以后,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把它熄灭。科学让人不惑、不畏。第二,会感到幸福,懂得是各种科学原理主导着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化。第三,会对未来充满期待,这些期待将让人类勇敢面对所有的困难、困惑、畏惧、害怕、疾病和衰老。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79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