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常刷到这样的感慨,大致是在历经生活的摸爬滚打后,回到故乡旧日学堂忆起年少读书的瞬间,突然读懂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明白教育是一个闭环。类似这样说在某个境遇下的瞬间突然理解了当年学过的某篇课文的还有不少。网友说当失去至亲才知道《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背后的深情,原来亲人的离世,不是一场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湿。当独自闯荡社会才知道《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的浪漫难觅,知己难求。当时过境迁,所有的付出都有了结果,才知道《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让我们明白:功不唐捐,命运最终会嘉奖每一个相信天道酬勤的人。还有人说“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因为年少无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隐隐约约的风声。他停下来回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这段话是史铁生先生所著的《我与地坛》的一段书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教育的闭环性。
的确,教育的完成往往不在接受教育的时刻,它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起初你只能理解表层的道理,直到多年后的某个瞬间,你真正领悟到书上知识的真谛,此时教育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
首先,我们该如何理解教育的完成需要这种“闭环”?其实,教育闭环的认知机制在于从“他者叙事”到“自我经验”的转化。教育闭环的本质是认知结构的动态重构过程。当课本知识作为“潜在经验”被存储时,它处于未被激活的“休眠态”;而人生经历(如职场的挫败、社会生存的体验)则成为激活这些知识的“催化剂”。这种认知转化符合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学生早年通过机械记忆完成知识同化,成年后在现实冲击中被迫进行认知结构重组,最终实现知识顺应。前文所述少年读书时学习《陈情表》中的孝道描述,在至亲离世后演变为对我们对生命联结的终极理解。
那么,完成教育的闭环需要哪些要素呢?教育的闭环需要三个维度,即时间、空间与心性。教育闭环的时间维度表现为纵向延迟。教育的滞后性源于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史铁生的“子弹理论”刚好印证了怀特海的理论,“教育是有节律的”,需要经历“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我们年少时学习中所历经的那些关于知识的机械记忆(精确阶段)将为我们未来的生命整合(综合阶段)储备素材。教育闭环的空间维度表现为场域迁移。如学习课文《孔雀东南飞》时,我们在教室里用标准化知识所进行的文本分析,可能需要在婚恋实践中转化为情感智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在此显现了,我们课本所学的知识作为社会文化工具,需通过真实生活场景的“脚手架”才能内化。教育闭环的心性维度表现为主体觉醒。海德格尔“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观揭示了教育的终极闭环发生在个体将知识转化为存在方式之时。如《记承天寺夜游》的闲适意境,需在都市孤独症患者身上完成从审美对象到生存策略的蜕变。明白了这点,我们也就充分理解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当“两岸猿声”的嘲讽化作“轻舟过山”的释然,知识的“知”才真正转化为生命的“行”。
我们可以继续追问,理解教育的闭环究竟有何价值?其实闭环教育的终极价值就在于,让我们在“不确定”中锚定人性的光辉。闭环教育让我们对抗存在主义危机。在加缪“荒诞哲学”的视角下,《早发白帝城》的“轻舟”意象成为年轻一代对抗人生无意义的武器:当年轻人理解“万重山”既是障碍也是风景,教育就完成了从知识传递到意义建构的升华。闭环教育让我们重建人类文明的延续性。本雅明的“历史天使”理论在教育闭环中得到了显现,课本里沉睡的《氓》《孔雀东南飞》等文本,实为文明基因库。当现代人在婚恋挫败中唤醒这些基因,便实现了跨时空的文化续命。闭环教育让我们培育抗脆弱心智。在教育的闭环里,塔勒布的“反脆弱”理论在教育领域被充分投射,那些早年死记硬背的诗词,恰似埋藏在大脑中的“文化冗余”,当人生危机爆发时,《我与地坛》中的生死感悟便成为修复心理创伤的“精神干细胞”……
当然,我们不得不担忧的是,短视频时代的信息轰炸正在摧毁教育闭环所需的“认知发酵期”,使年轻人陷入“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的困境。它提醒我们,数字时代的教育必须要关注学生即时反馈与延迟满足的冲突困境,我们应当基于教育的闭环特质,构建起“教育的延时满足机制”。我们始终坚定的认为,教育的完成,本质上是将文明的星火转化为生命的灯塔。当我们真正读懂《送东阳马生序》时,不仅理解了宋濂的求学之路,更在“缊袍敝衣”与“慕羡之心”的对抗中,照见了自己的精神修行。这无疑再次印证了雅斯贝尔斯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我们相信,那些穿越时空击中人心的“知识子弹”,终将在生命觉醒的时刻,化作照亮我们人生前行之路的星光。
本文作者王健,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长,教育学教授、博导
链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674051222550231754&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30f3fb207ac0a8223f0007&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367405122255023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