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医工融合开新篇、破译文明密码、中医传承新高度、守护绿水青山有新招、方寸口腔破壁垒、改写生命密码……走近这些领军人才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4-18浏览次数:10

来源:上海教育 2025年4月18日

标题:医工融合开新篇、破译文明密码、中医传承新高度、守护绿水青山有新招、方寸口腔破壁垒、改写生命密码……走近这些领军人才


为全面深入贯彻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建设“五个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使命,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简称“两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做精本土培育、做优青年培养,通过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价体制机制等,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积极发挥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2024年,两委认真实施“东方英才计划”,教卫系统共有465位各级各类人才专家入选,为加强战略人才自主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2024年“东方英才计划”领军项目共有教卫系统31位专家人才入选。这些领军人才在教育卫生领域中引领着本专业、本学科、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带领专业团队研发创新、砥砺奉献。今天,让我们走近“东方英才计划”领军人才们,感受他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爱国奋斗精神。

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张蝶青

用“光”的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在纳米材料与光化学的世界里,她是探秘微观的科研工作者;在三尺讲台与实验室之间,她是启迪心灵的引路人。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张蝶青教授,以“科技报国”为信仰,深耕环境催化领域15年,用科研成果化解污染治理难题,以师者情怀培育创新英才,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坚与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责任担当。


心怀家国,科技打造蔚蓝城市


从“双碳目标”到“蓝天保卫战”,张蝶青教授始终将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面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卡脖子”难题,她带领团队扎根“常温常压光高效净化”研究,提出“富集活化-光化学氧化”技术,犹如为大气污染物提供“智能导航”,在催化剂的光化学作用下,大气低浓度污染物去除效率超过90%,相关成果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被国内外同行评价为“低碳治理大气污染的新方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获评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青年科技启明星等荣誉。


张蝶青教授参加学术会议


十年磨一剑,张蝶青教授带领团队相继攻克光-电协同净化机制、低浓度污染物靶向转化等关键技术,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高效自净化催化剂已规模化生产,代表性工程应用于中共一大纪念馆、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永久会址外墙改造等,推进了长三角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为科技赋能城市风貌建设的典型案例;她以主要参与者身份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张蝶青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春风化雨,匠心培育创新人才


“实验数据背后是科学逻辑,更是责任担当。”张蝶青教授的课堂,总是充满思辨的火花。她始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不仅注重理论深度,更强调科学思维教育。从一粒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到一座城市的空气质量治理,层层递进的课题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


张蝶青教授与学生的毕业留影


作为资源化学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执行主任,张蝶青教授所在实验室曾获上海市青年五四集体奖章、上海市“教育先锋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等殊荣,培育出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力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她指导的12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实验室团队成员先后在《自然》《科学》杂志及其子刊等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


张蝶青教授用“光”的力量守护绿水青山,以“心”的温度培育科技薪火。她常说:“科学家的浪漫,是让每一束微光都照向美丽中国的星辰大海。”在这条追光之路上,她正带领团队向着更高目标进发——让“光”照亮全球环境治理的未来。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y5OUUY1uRxgQo_ZiC82E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