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数理学院科研团队接受央视采访 天文学科建设发展内涵持续提升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4-25浏览次数:18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我校数理学院教授、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张毅进行了采访,专门报道了我校天文团队近些年在南极中山站开展的天文观测工作。

作为地球上的“战略新疆域”之一,南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类空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开展“科技制高点”研发的理想场所,而天文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南极地区具有地球上开展亚毫米波天文观测最好的台址,作为我校天文学科的特色方向,亚毫米波天文探测团队近年来面向国家极地战略,积极负责和承担国家南极科考天文及相关任务,为未来国家在南极建设完全自主的亚毫米波天文望远镜积极准备。

我校与中国极地中心自2022年起开展战略合作,作为我国第39和40次南极科考重要任务之一 ,在南极中山站分别部署了我校自主研发的3米级低频射电望远镜和射电/毫米波望远镜各一台,实现了我国在南极中山站的首次银河系中性氢巡天观测。2024年,数理学院张毅教授成功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南极第41次南极考察科考队员,承担国家南极中山站夏季和越冬期间天文及相关任务,为我国南极望远镜的建设、调试和天文观测积累重要科学数据和工程经验。

南极望远镜现场

望远镜在上师大校内完成调试装船前合影                   张毅教授赴南极出征仪式

我校天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面向学科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坚持有组织科研,坚持特色化发展道路,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基金委重点项目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专项科学研究、中科院B类战略先导、“攻坚和制高点”、上海市等项目,取得了多个重要成果和进展:2023年,自主研发升级的亚毫米接收机系统作为上海地方高校唯一成果入选“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我校主导的中美智三方合作LCT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进展顺利,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和上海市的高度重视,科技部和基金委领导分别于2023年8月、2024年8月、2025年4月前往智利现场听取汇报并检查进展;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大型空间天文望远镜CSST科学目标星系宇宙学部分最基础的星系测光红移的预研。

2023年8月和2025年4月,科技部、基金委领导在中国驻智利大使馆听取LCT项目进展


我校天文学科还积极参与国内相关单位牵头的合作项目,获得了丰硕成果:2023年参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研发的30cm单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ATE-30)首次完成了南极内陆太赫兹天文观测和通信收发等实验,并在2024年由自然资源部、新华社、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公众展出;2024年国庆期间参与紫金山天文台牵头成功实施的“国际首次公里级0.5太赫兹无线通信传输实验”被人民日报和央视专门报道相关论文近期将在“国家科学评论(NSR)”上发表;2024年参与南京大学牵头的合作研究成果“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

首次完成南极内陆太赫兹天文试观测和通信收发等实验的亚毫米接收机在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上展出


相关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的资助。


(供稿、图片:数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