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 | 王健:当时只道是寻常:在“慢教育”中舒展生命的光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5-15浏览次数:10

知乎和抖音上有个一样的话题“什么是人生的顶级享受”,其中引发数十万人产生“多少事,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情感共鸣并参与分享的两个回答是“仍然清楚记得2006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在单位宿舍,女友在刚装的电脑上看剧,我在上铺扇着大蒲扇。莫说心事,心头就连一件闲事也无,扇着扇着便睡着了……此后10年有余,一路奔跑,再无片刻停歇,也再无那样一个午后。”“高考之后的暑假。没有烦人的作业,985的录取通知书在那里安静的躺着。外面下着雨,我在电脑前玩游戏。父母都在,也没有满头白发。20年前最平凡的一个下午,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这两段文字及“多少事,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评论共同揭示了一些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该如何引导学生珍视日常经验,培养对生活的觉察力与反思力?教育该如何该教会学生凝视“此刻的永恒”,链接情感教育与生活教育?教育该如何反思“唯结果论”,关注过程与平凡中的价值?

教育即生活:生活中看似“无用”的瞬间恰是认知世界的密码

杜威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这句话的深意,在网友笔下那个2006年的午后得到完美诠释:女友看剧的电脑荧幕蓝光闪烁,蒲扇摇动的气流裹挟着槐花香,年轻的身体在暑气中自然松弛。这个“无事发生的日子”,恰是杜威理论的最佳注脚:生活的教育性不在于刻意设计的教学场景,而在于人与环境的自然互动中萌发的体悟。

现代教育常陷入一种悖论:我们教会孩子解析《荷塘月色》中各种精妙的修辞手法,却很少带他们蹲在真正的荷塘边,看露珠如何在荷叶上滚落;我们告诉学生计算西瓜体积与密度的公式,却很少让他们感受过指尖嵌入瓜瓤时迸溅的汁水。那些被定义为“无用”的瞬间——捏泥巴时掌心的湿润、等待冰淇淋融化时的专注、黄昏时影子被拉长的惊奇——恰恰是认知世界的原初密码。

“我们无法判定某一瞬间的价值,直到它变成回忆。”博尔赫斯在《沙之书》中写下这样的话。联想起教育系统里那些精确到分钟的课程表、以分数丈量价值的评价体系,是否正在让我们丧失对“此刻”的凝视能力?当标准化考试将人生切割成可量化的模块,我们是否正在批量生产“后知后觉”的个体——只能在回忆的镜面中,窥见曾经被自己亲手遗落的珍珠?

回归“慢教育学”:让教育成为时光的信使

网友的两段文字里藏着教育学的重要命题:情感的觉醒具有天然的滞后性,教育的完成需要闭环。这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怅惘,揭示着情感教育的核心矛盾——我们很难在经历的同时理解经历。就像孩子无法在秋游的当下意识到,多年后的自己会在会议间隙突然想起阳光下那朵随风飘舞的蒲公英。

教育者应当具备“时光信使”的自觉。国内外不少学校组织过“时间胶囊”的活动,教师让学生给未来的自己写信:“请描述此刻教室窗外的云”“记录你今天午餐时和谁分享了开心的事情”。五年后启封时,有学生哭着发现,那个总被自己抱怨“无聊”的校园,原来藏着那么多被忽视的温柔细节。这种教育活动的设计暗合舍恩的反思实践理论:教育不是即时消费的答案,而是埋设在时光土壤中的种子,终将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破土而出。其实,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十年后的某个黄昏,突然读懂当年那个“寻常午后”的全部意义。

在效率主义盛行的今天,那些内卷的教育方式正在沦为“时间驯化”的帮凶。幼儿园开始倒计时高考天数,兴趣班以“抢占先机”为卖点,甚至课间十分钟也被练习题填满……这种急迫感制造出了一种集体幻觉:似乎只有“奔向某个目标”的时间才具有价值,而那些“无目的”的空白都被打上废品的标签。但吊诡的是,当我们翻阅《呼兰河传》《城南旧事》时会发现,真正塑造生命厚度的,从来不是里程碑式的“大事件”,而是被萧红称作“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的自由时光。教育者需要教会学生的,或许正是这种“慢”的能力。

生命的丰富性不在于经历事件的密度,而在于凝视的深度。当我们说“曾经你不以为然的一天,竟是多年后无比怀念的时光”时,本质上是在追问教育的终极使命——它不该是制造批量生产的成功标本,而应培养能在时间河流中打捞星光的人。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教会孩子观察蒲公英飞翔的教师、允许学生在操场上追逐自己影子的校长、鼓励青少年用手机拍摄母亲煮茶叶蛋过程的教育者,他们正在告诉我们:当课本写满“成功”的定义,教育者的使命,是为“无事发生的日子”郑重注解。“多少事,当时只道是寻常”不仅是人生感慨,更是教育的召唤: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发展出对生活的敏感与热爱,在平凡中见深刻,在当下中见永恒。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超越知识传递的单一维度,转而关注学生的整体性成长——让每个“寻常”时刻都成为滋养生命的土壤。

本文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长,教育学教授、博导


链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453542446233263654&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31a05af787c0a823290008&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345354244623326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