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上海师范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使学校成为教育家精神提出的孕育地之一。多年来,学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国家高水平师范教育基地,一是系统研究“师德之道”,产出一大批以教育伦理学、教师伦理学为理论基底的特色师德研究成果,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地图”;二是持续搭建“育德之基”,创设多个师德研究“理实平台”,理论实践双轨并行助力师德研究成果与典型实践经验不断孵化产出;三是涵养锻造“强国之师”,同步抓好学校现任教师、未来教师、基础教育集团中小学教师三支教师队伍的师德养成,构建“三师一体化”的师德师风建设“现实图景”,书写以特色师德研究实践服务教育强国的师大答卷。
绘制理论地图:助推中国式教师伦理学话语体系创新
上海师范大学具有悠久的师德研究传统,学校教师长年致力于探讨教育中的道德关系、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探索健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道德人格完善,拥有教育伦理学、教师伦理学研究的鲜明特色与优势,在推动中国式教师伦理学话语体系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策源作用。
彰显首创性和代表性的师德研究专著。早在1986年,师大教师的专著《人民教师的道德修养》即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育丛书”,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师伦理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1988年由我校教师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育伦理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本教育伦理学著作,在海内外影响广泛,带动了国内对教育伦理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后,我校学者一直在教育伦理学领域深耕细作、久久为功。2019年,由我校教师主编,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十所师范院校专家合作撰写的专著《教育伦理学》出版,集国内外30多年教育伦理学理论研究之大成,进一步拓展了教育伦理学理论研究的边界,被评为“2019年度十大教育图书”。202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我校教师主编、联合八所高水平师范大学协作编写的《教师伦理学》,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教师伦理的教材,入选全国师范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材,人民教育家于漪作序。
古今贯通、学科交融、理实互映的期刊论文和项目课题成果。十年来,我校学者公开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师德研究论文,在理论研究上不断对教育伦理、教师伦理等进行理论建构与本土化创新,如《寻求破解教育伦理危机与师德困境之道——澄清理念和改善政策是师德治理的根本维度》《重构教师伦理:内容、路径及环境》等;在实践研究中侧重师德评价指标构建和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如《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指标的编制与启示》《中小学教师育德能力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等。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转型期中国伦理基础变迁及其重建研究”“先秦元典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三俗’文化冲击下的道德失范与文化救赎”等的推动下,不断产出融合哲学、法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语境下道德哲学视域中的教师伦理》《论师德建设的法律向度——以教师职业的“复魅”与“祛魅”为视角》《论师德自觉及其实现路径》等论文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教育伦理学和教师伦理学的研究视角。市级纵向项目如上海市教委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范生师德实践创新的路径探索”“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的政策研究”“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建设研究”等,发挥了政府教育部门抓师德建设的智库作用。同时,横向课题“慈溪育才中学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协作建设”“龙江幼儿园、随园幼儿园等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服务效能。
丰富人才储备,完成多篇师德研究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近年来,我校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纷纷以师德为研究视阈撰写硕博士论文,如《师德期望下初任教师的角色呈现研究》《“欲我”“律我”“自我”师德探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师德建设研究》《我国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探析》等,同时发表《基于ICM中层概念测评法的教师职业道德调查》《教师“以情优德”:情感教育能力促进师德路径》等多篇高质量论文。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推动下亦有师德研究成果产出,如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发表《教师伦理道德:失范与复归——基于“个体”“社会”框架的一种分析》等。
创设理实平台:助力师德研究成果与典型经验孵化
依托学科专业,创办学术专刊。上海师范大学以教育伦理学、教师伦理学为理论框架的师德研究,是依靠学校教育学、哲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伦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强大学科实力而产出的交叉研究成果群,具有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随着师德研究的持续深入,2010年以后,我校先后创办专业学术刊物《现代基础教育研究》、全国首家教育伦理和师德学术研究刊物《教育伦理研究》,全部列入知网来源期刊,在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公认度。今年,应用伦理专硕开始招生,重点培养教师伦理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成为孕育师德理论、培养德才兼备教师的重要基地。
创建师德研究机构和专业网站。2016年,全国首家师德研究与评价机构“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在我校成立。中心编撰师德建设专业刊物《上海师德研究专报》,撰写《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现状、问题与提升对策》的专家决策咨询报告,完成《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送教育领导部门,参与主办全国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和各类师德专题研讨会,发表《新师德宣言》,开通全国首家师德专业网站——师道网,发挥师德评价研究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效能。
设立校级师德实践课题和UGS研究课题。2021年起,学校每年设立校师德师风实践专项研究课题,完成课题69项,校级重点项目结题论文《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指标的编制与启示》发表于《上海教育评估研究》,《养成教育理念下未来教师的育德能力培养》发表于《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为助力集团中小学教师育德育人能力提升,2020年起,学校每年在基础教育集团所属中小学发布UGS(大学-政府-中小幼)联合实践研究课题,共结题85项。近年来,学校和集团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典型经验不断孵化涌现,由课题研究助推师德建设提质增效的效果凸显。
获批全国和市级师德基地。近年来,学校接连获批全国优秀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上海大中小幼学校师德师风一体化建设基地、新时代上海高校教师国情教育基地(培育)建设单位,成功承办首届长三角地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研讨会,开发《小师大德——师德涵养》系列师德微课,参与起草上海市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指标体系,举办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巡礼展,编辑梳理大中小幼学校师德失范典型案例,组织全市高校青年教师代表开展国情研修,积极服务上海地区学校师德建设。
书写现实图景:构建“三师一体化”师德养成体系
多年来,学校努力当好教育强国“龙头”和“基点”的联结点,以“三大行动”引导“现任教师-未来教师-基教集团中小学教师”三支队伍铸魂强师,培养和锻造“三师一体化”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突出教育立德,实施三师一体思想铸魂行动。学校积极打造学习平台、创新学习形式、贯通学习场域,将教育家精神全面融入三支队伍的思想政治引领和师德教育。打造“学思湖畔工作坊”“学习有声·青听习语/‘研’学党的二十大”“书香润初心”等现任教师、师范生、集团中小学教师思政研学品牌,重点围绕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开展多形式的导学、讲学、研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现任教师、未来教师队伍中入脑入心。用好在线学习教育资源,将师德规则教育、警示教育在三支队伍中同部署、同推进、全覆盖,共上师德课程、共修师德学分。依托“厚德讲坛”“人生导师”“研师益友”“良师有约”等师生面对面品牌活动,推动现任优秀教师、师大基础教育界优秀校友代表主动走近师范生和集团校,实现三支队伍同频交流、互学互促,同做“传道授业”的好老师和“立德树人”的大先生。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组织现任教师、师范生走访集团校开展“校园行”联组学习,拜访基础教育名校名师,亲身感受高尚师德的涵育环境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师德素养。
突出课堂育德,实施三师一体协同育人行动。学校积极打造大思政与师德养成课程群,以第一、第二课堂为依托,在师范生能力结构中突出师德首要标准,依靠三支队伍塑造以师德为引领的师范生核心胜任力。开发师范生教育伦理学、教师伦理学、教学伦理学等必修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打破传统教育学与心理学组成教师教育公共课的二元格局,形成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三足鼎立”的课程体系支撑,实现教师教育公共课的重大变革。在第一课堂开设《教育家精神》师范生公共必修课,邀请优秀现任教师、集团校教师为师范生同上一门课,成为全国第一所将教育家精神课程纳入师范生培养方案必修课的师范院校。
充分发挥集团校资源优势,在第二课堂实施师范生师德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如开设“教育伦理学案例研究”情境教学课,推出师德养成“教育戏剧”特色实践课、师范生直接与中小学名师面对面的“反身性实践:名师口述史研究”课程等,推行由基教青年教学名师指导师范生参与教学竞赛的“青蓝工程”,为师范生成长建构“理论—实践—反思”的师德“大实践”体系。实施基础教育集团师资“双聘”计划,选聘集团校一线骨干教师担任教师教育硕士、博士生兼职导师,在师范生高端实习基地选聘优秀带教导师,让三支队伍在“育”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师德一体式浸润。试点开发中学师德校本教材,如在上师嘉高开展“现任大先生-未来小先生”师德养成教育,开设“师道教育”特色校本课程,打造“尚师”课程实践体系等,探索中学师道素养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突出典型树德,实施三师一体师道传承行动。学校深入挖掘优秀教师典型,开展多层次榜样选树,形成全媒体榜样宣传矩阵,厚植“师道永恒”师道文化氛围。挖掘师大“大先生”的师德精神和育人故事,持续编撰《师道永恒——上海师范大学名师列传》四册,辑录名师传记88篇,形成学校特色师德思想传承宝库,以首任校长廖世承事迹为基础推出师德原创剧目《师说》广泛展演。在现任教师队伍中开展“师德楷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校级师德典型选树活动,特别创办教师教育“行知奖”,表彰在师范生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每年开展“师道永恒”教师节主题大会和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表彰优秀教师,拍摄三支教师队伍风采专题片,包括“师道永恒”现任教师系列专题片、《精神如炬 兴教强国——上海基础教育的典范楷模》《致敬师者,献爱边疆——上海师范大学援疆援藏巡礼》等,举办师德模范人物风采展、名师手稿展、基教名师事迹展。在学校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宣传各级各类师德先进典型,同时开设专栏讲好三支队伍师德故事,如“我身边的榜样教师”“感谢师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师说心语”青年教师系列访谈等。培育师范生师德活动社团“宝根师德师风研习社”,创排《学做人师》等剧目在学校和集团中小学展演。
作者:李萧萧 (上海师范大学)
链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119990637423916382&item_id=14119990637423916382&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