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育人模式 首届唐宋诗词大赛成功举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03浏览次数:3128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实施核心价值观引领等八大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规划,推动文化育人模式创新。首届唐宋诗词大赛作为“诗意中国”系列活动首推项目,旨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6月1日晚,“唐宋诗词大赛”决赛于奉贤校区举行。副校长柯勤飞致辞,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处)、教务处、人文与传播学院负责人参加。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是学校党委打造文化育人新品牌的有益探索。


模式创新,吸引不同学院众多学生踊跃参与

       本次大赛吸引来自全校各学院142位本科生和研究生报名,经过初赛、复赛激烈角逐,最终20强进入决赛。比赛紧紧依托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创新比赛模式,呈现三大亮点。一是赛制新颖。比赛借鉴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形式,分淘汰赛、个人挑战赛、擂主争霸赛三个环节,既有填字题、对诗题,也有图片猜词题等。决赛通过两两对决、层层筛选,最终决出前三甲。这种比赛模式充分考验了参赛者对唐宋诗词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创新学分制改革。凡初赛获得60分以上的本科生参赛者,均可获得文化素质课1个学分。这是学校本科教学学分制改革的一大创新,也是将比赛竞赛与专业学习相挂钩的一次新尝试。同时,最终获奖学生将推荐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上海赛区选拔赛。三是评委阵容强大。本次大赛邀请了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顾问、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定广,央视“诗词大会”终审评委、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青海担任评委。两位评委都是资深专家,他们的精彩点评和指导对参赛者来说也是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激发热情,用传统文化经典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参赛的选手都是自发报名,来自全校文理科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都有着对诗词深深热爱和深厚文学功底。从信息发布、初赛、复赛再到决赛,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而需要背诵掌握的唐宋诗词篇目众多,初赛260篇,决赛350篇,这对参赛者来说是一次挑战和考验。靠短时间死记硬背是无法过关斩将的,依靠的还是日积月累的文学底蕴。最终,人文与传播学院2013级古典文献专业的秦林问鼎桂冠,哲学与法政学院2014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谭梦狄和人文与传播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王心洁分别位列亚军和季军。三位文科才女获得殊荣,也是实至名归。赛后,三位获奖选手纷纷表达感言,秦林说:“诗词给了我这个世界最美的想象。” 谭梦狄说:“作为非文学专业学生,能与优秀的小伙伴同台竞技,是一次美好的经历。”王心洁说:“从小热爱古典文化,从诗词中悟出人生哲理,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作为入围20强唯一的理工科选手,生环学院的马冠群说:“每天会花时间学习古典诗词,因为喜欢,学起来很带劲。”通过比赛的形式,“以诗词会友”,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学习的热情。


精心策划,打造“十三五”德育和校园文化育人品牌

       “唐宋诗词大赛”是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处)、教务处、人文与传播学院等单位共同精心策划的成果。大赛的成功举办,让大学生能真正感悟中国诗词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激发起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是学校党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举措。

       2015年,学校启动编制“十三五”规划,“德育和校园文化规划”被列入校“十三”专项规划。规划立足学校文化的传统积淀和独特品质,大力推行价值主导、品牌领先、自主创新的文化发展战略,实施核心价值观引领等八大计划,推动学校文化发展与繁荣,提升学校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充分发挥人文、艺术等学科专业优势,重点打造“诗意中国”系列活动。

(供稿、摄影:宣传部   编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