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观察 劳动报(整版报道):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方頠玮:关怀+情怀,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09-06浏览次数:200

来源:劳动观察 劳动报(整版报道) 2022年9月6日

标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方頠玮:关怀+情怀,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心系学生,精于教学,钻于科研,乐于奉献,方頠玮在追寻“关怀”和情怀的境界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青教赛群英谱】


方頠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副教授,人文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术联盟理事,硕士生导师。曾获2022年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021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上海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教学是师生彼此相伴、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知识分享,也有观念碰撞,更有精神交流。”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副教授方頠玮坦言,她是个乐观积极的人,她想把这种人生态度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既能沉浸在书本当中,又能走出书本,迈向更宏阔的精神世界。


一袭青蓝色印花连衣裙,齐肩中长发,双眸真诚专注,说话时不忘与你“眼神交流”。眼前的方頠玮,温婉知性,略带书卷气,她的声音轻柔又自信,从古希腊神话到哈姆雷特,她侃侃而谈,每每说到动情处,则目光明亮,神采飞扬……方頠玮三十而已,教了6年书,已小有名气:2016年北师大博士毕业后,即被上师大招至麾下,短短4年便崭露头角,在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摘得特等奖。这些年来,上海市教学能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一个个荣誉见证了方頠玮的跨越式进步。最近,她又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成为上海市12名获奖者中唯一的教育界“代表”。


“今天的学生,最难的就是学问中的‘问’,我比较注重学生的问题视野、问题意识,我认为老师要从讲台上的说教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上的同行者、精神上的引导者。‘关怀’和‘情怀’是我努力追寻的境界。”在方頠玮心中,“心系学生,精于教学,钻于科研,乐于奉献”是她始终要守护的信念。


引人入胜的课堂密码


“頠,是安静的意思,斜王旁的玮,意为宝玉,合起来就是‘安静的宝贝’。” 方頠玮人如其名,不过她的“安静”中又带着股韧劲和拼劲。方頠玮小时候经常躲在父亲的书房痴迷文学名著,虽然读大学时选择了英语专业,但她仍对文学念念不忘,于是挤出时间补修了中文系本科4年的课程,加上扎实的英语专业背景,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时,方頠玮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种文化的跨界熏陶,让她在上师大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教学上有了底气。


和一般年轻老师的成长路径不同,方頠玮是边接受培训边站上讲台的。2016年第一次上课,她如履薄冰,一堂课下来汗水湿透了衣衫。“人一紧张,语速就飞快,三节课两个半小时的课时我45分钟就讲完了,还把准备好的后两周的课给透支了,最后剩下半个小时只能尬聊……”怎么掌控上课节奏?她想了个对策——写讲稿,按每45分钟6000字的标准,一次三节课就要至少准备18000字的讲稿。“教材上的文字、参考文献的内容,包括自己的理解、体会,都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 方頠玮慢慢体会到,写稿的过程,也是对作品的一个再理解过程,而她分享交流时,学生也会被这种问题意识所带动,挖掘出更多他们感兴趣的点,并引发他们的新思考、新问题。


写了一年讲稿后,方頠玮发现,过分依赖讲稿,就离不开讲台,无法与学生良好互动。脱了稿怎么上课?她再次陷入迷茫。“这还要感谢青教赛。”她说,校赛时要准备20个45分钟的教案,和20个20分钟的 PPT课件,这些教案占一学年教学大纲的2/3内容,大赛时随机抽讲,倒逼你必须脱稿。以赛代练,方頠玮一下子 “顿悟了”,她反思:“上课最重要的是什么?教学目的、教学设计很重要,一定要把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再将它提炼出来,形成课程大纲。此外,PPT课件务必简明扼要,起到穿针引线作用,才能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出两年,方頠玮就迅速站稳了讲台,她给大二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外国文学》好评如潮:“幽默生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分析细致,循循善诱,有启发性”“每次都能听到很多不同的观点,又能触动自己内心的柔软”……不少学生表示,方老师的课最大特色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不断提问,层层深入,引人思考。


“现在我每一轮备课都会融入一些新想法、新思考、新问题。讲课会有轻微的紧张感,这反而生出一种张力,让我更有激情地去演绎。上文学类的课,只有沉浸到人物、情节中去,才更有感染力。”方頠玮喜欢与学生眼神交流,看到他们疑惑、探究、若有所思,她往往会心一笑,引导学生头脑风暴,再逐一解惑。


“情怀”与“关怀”并济


青教赛的另一大收获是让方頠玮意识到,课堂上内容为王,专业深度最重要!那么,怎么让课更有专业性?怎么让学生喜欢你的课?


“现在的学生想听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出,而是让你提供一个问题视角,带着他们思考,从而引入更广阔更有深度的理解方向,让他们真正走入作品深处。”方頠玮说,讲课时,她特别尊重学生的想法,将不同的思考融会贯通,再加以引导。


“打个比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也需要多元化地理解和教学。”她解释,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一方面是文本本身所具备的永恒魅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解读。以《哈姆雷特》为例,就可以从人物性格、心理学、女性主义等不同角度解读,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随着历史不断发展、自己不断成长,每个人也会有新的解读。“我想引导学生学会用新观点、新方法、新思维去理解‘经典',教他们创造性解读。”


  


方頠玮重视教学品质,强调 “情怀”与“关怀”并济。“情怀源自于个体内心深处的信念,而关怀则是个体能动意识的传递。” 方頠玮是个情感细腻的人,也是个拥有人文情怀的温暖的老师,“人间充满了苦难与悲欢,所以人与人之间就更需要一种关心与关怀,我想要将自己的关心关怀让更多人感受到。”她认为,一个有情怀的好老师,专业性要强,科研也要强。她反对将教学和科研分得太开,“科研做得好对教学帮助很大,可以提高教学的专业深度。同样,课上得好也能反哺科研,彼此是相辅相成的。”


方頠玮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跨文化视域中晚清小说的现代性研究》。她表示,上海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融交汇之地,拥有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三张名片,这或将会为之前的项目研究提供新的视域。


与学生在精神上一起成长


“努力上好每一堂课,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是方頠玮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她把教学定义为“和学生一道成长”,这个成长既是学业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有道是: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人师’合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将正确的人生信仰,与体会‘诗意与生活’统一起来。”


如何通过外国文学课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方頠玮经常思考的问题。她让学生批判地继承外国优秀文学遗产,用辩证的、比较的方法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建立民族先进文化的自信。


在她看来,教师与学生在精神上一起成长,不是灌输说教,而是要自觉养成“立德树人”的习惯,将人文素养、文化自信、独立主动、人性自觉、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融汇到课程语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成人过程中,最终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有新时代担当的人才。


“除了专业过硬,好老师的另一大品行是善良,你要具备良好的人品道德修养,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善良、宽容、关心和温暖。” 方頠玮说。有个古籍专业的男生,特别优秀,来选修她的课,男生自我要求严格,保研压力很大,十分焦虑,甚至影响到了学习。方頠玮主动找他谈,后来这个学生想通了,学习问题也迎刃而解,不仅保研成功,还参加了大学生创新项目,重燃斗志。


  



今年上海疫情期间,方頠玮居家也时刻牵挂着学生。“宿舍没地方晾衣服了”“千篇一律的盒饭好难吃”“和室友吵架了,心里难受”,每当学生向方頠玮分享小烦恼,她都会耐心开导。“我能做的就是倾听,感同身受,与学生共情。”在学生眼里,方頠玮亦师亦友,喜欢和她聊最近看的书、职业规划、兴趣爱好,她也爱和学生谈心,体会和理解他们,对他们做一些引导,就会感到满足。“亲其师信其道,你关心学生,学生就会信任你,爱上你和你的课。”


  

“怀揣一颗人文关怀之心引导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找到自我意识与存在价值,真正地从内心深处接受自己。”方頠玮说。这也是她所理解的上师大人文学院优良传统的一种体现。在求知的漫漫长路中,学生能信任且勇敢地将手伸向老师,这才是教育应有之义。

  


  


链接地址:https://www.51ldb.com//shsldb/jiaoy/content/01830c9dac18c0010000df844d7e124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