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 陈昌来:每日咬文嚼字|请慎用“聆听”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09-06浏览次数:595

中国是礼仪之邦,表现在语言使用上是有大量的敬辞和谦辞。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对某些敬谦辞的用法及使用对象和环境常不甚理解而误用。比如,随着PPT的熟练使用,我们常在一些讲话、汇报、答辩甚至学术报告的PPT中看到“谢谢聆听、感谢聆听、敬请聆听”等字样,或者听到类似表达,如“谢谢各位聆听”“感谢您的聆听”“感谢专家/领导聆听”等,目的在显示说者的谦虚及对听者的尊敬。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表达正确吗?

“聆”和“听”同义,但“聆者,听之知微者也”,“聆”有侧耳细听的意味。汉代扬雄《法言·五百》有“聆听”连用,如“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于斯矣”。这里的“聆听”表示仔细倾听,带有敬慕和尊崇之意。“聆听”是一个同义并列结构的合成词,表示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感情色彩,含有聆听者诚恳谦虚的态度,也含有对说话者的崇敬之情,多用于书面语或者较为正式的场合。

根据“聆听”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聆听他人的言语活动。根据听者和说话者身份不同,可以细分为下对上、上对下或对等。

下对上:听者和说者多是学生与老师、晚辈与长辈、下级与上级的关系,含有听者对说者的崇敬之情,多用于听取自己敬重之人的谈话和教诲。例如:

(1)信是孙犁老师亲笔写的。我一遍一遍读着,像当面聆听一位尊师的教导。

(2)我今天上午刚刚参加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聆听了部长对今年工作的布置。

(3)各村党支部书记正有滋有味地聆听着这位远方客人的演讲。

上对下或对等:听者和说者的关系与下对上相反,或者关系对等,用“聆听”表示听者的诚恳谦虚和对说话者的尊敬。例如:

(4)妻子默默聆听了儿子的“训导”。赶紧表示忏悔:“儿子你对。对,对,对。爸爸妈妈再也不那么讨论了,再也不影响你做功课了。儿子你可千万别生爸爸妈妈的气。”

(5)总统说,从西方新闻报道看中国的政策与亲自聆听主席的阐述是完全不一样的。

可见,无论听者和说者是何种关系,何种身份,“聆听”都含有听者用心认真听的意味,表示听者的谦逊和听者对说者的尊敬,往往在“聆听”前面有“亲自”“亲耳”“当面”“认真”“仔细”等表示恭敬的修饰语。“聆听”是听者的态度,跟说者无关。从这个意义和用法上看,“谢谢聆听、感谢聆听、敬请聆听、感谢各位的聆听、谢谢领导/专家的聆听”一类的用法是不恰当的,说者把自己放在了尊者的位置,不符合谦逊含蓄的文化传统。

归根结底,误用“谢谢聆听”一类就是没有搞清楚到底是“谁聆听谁”。会议发言人或报告人说“谢谢聆听”实际上表达“(我)谢谢(您/你/你们)聆听(认真/仔细听我的讲话)”,“敬请聆听”是“(我)恭敬地请(您/你/你们)聆听(认真/仔细听我的讲话)”,这样的说法含有强求别人尊敬自己的意味。

当然,“聆听”还有第二类用法,即聆听其他的声音。这一类的对象可以是歌声、自然界的声音或其他虚拟的声音等。例如:

(6)她告诉我,为了摆脱压在心头的重负,她经常聆听这种音乐。

(7)她跪在那儿,聆听黑夜的各种声音。风儿幽幽叹息,教堂边的树林外传来汹涌的溪声,她半听半看到涓涓的细水。

(8)以前,我常常独自静坐,聆听从心灵深处发出的美妙音乐。

这一类“聆听”的对象不是人的言语,多是音乐以及自然界的声音,不具有明显尊敬的感情色彩,使用的是其本义“用耳朵接受声音,倾耳细听、倾听”,但有认真听、仔细听、用心听的含义,也表明听者的态度。

说完“聆听”的用法,那么当你做完报告、演讲、答辩时,应该如何结束呢?其实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选择,简单点儿就用“谢谢”“谢谢大家/各位”等即可,复杂点儿可用“敬请/恳请批评指正/指教”“谢谢/感谢观看”(限PPT结尾),正式点儿也可用“感谢/谢谢垂听”,等等。总之,在报告、演讲、答辩等场合,说话人一定要慎用“聆听”。


链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6326837508046840650&ref_read_id=B869A999-A56D-40C2-BA99-27A044BFA925&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reco_id=101e37087b2ec0a88413001e&share_to=wx_single&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100&item_id=16326837508046840650&pid=5907515869977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