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研究生培养、助力研究生人工智能素养与应用能力提升,今年3月至6月,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组织开设了“人工智能与学术研究”首轮系列课程。
“人工智能与学术研究”系列课程采用“6+N”方式推进。其中包括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六次主干课程、各学院组织的系列课程。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哲学与法政学院承办的主干课程,聚焦基本原理探索,深入阐释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技术逻辑;着眼技术应用赋能,系统讲解AIGC的多模态能力及其在文献处理、智能语音、数据分析、可视化创作等科研环节的具体应用策略;立足工具效能提升,细致剖析AI知识库与智能体等多种工具的构建原理、功能特点及操作指南;致力学科范式革新,深刻解读人工智能技术对理工科、人文社科等多领域的价值;紧扣伦理风险防范,全面揭示人工智能在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学术诚信等方面存在的风险挑战和应对策略。主干课程既介绍原理方法,又关注实践案例,为研究生应用人工智能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科学指引。
各学院组织了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人工智能与学术研究”系列讲座。据不完全统计,人文学院、教育学院、数理学院、商学院等11个学院共举办了18场课程(讲座),如《数字人文与古典文学的文本探勘》《广东话母语者在人机互动中的语域应用与言语适应》《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创新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人工智能与数学思维》《人工智能赋能商科研究:从算法模型到经管应用》《与AI争夺电影主权》《人工智能如何提升旅游学术研究效率》等。从数理逻辑到人机交互,从媒介艺术到社会人文,系列讲座介绍人工智能赋能学术研究的各种场景、路径、方法等。
通过学习“人工智能与学术研究”首轮系列课程,研究生对人工智能的原理、应用与风险形成了系统化认知,初步掌握了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许多同学表示,课程帮助自己扩展了视野,增加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认识到了人工智能对于自身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同时,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和不足,能够自觉树立AI风险防控观念,进一步确立了以研究者思考为主、技术帮助为辅的学术方法论。
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陶诺娅表示,系列课程扩展了自己对AIGC发展现状的认识,在与老师的互动交流中收获了在科研中使用AIGC的具体建议。尽管随着算力等硬件条件的不断发展,AIGC工具展现出强大的功能,但仍需保持自主的科研精神而非完全依赖辅助工具。
参加了4次主干课程的心理学专业留学生克莉丝汀表示,随着神经网络的诞生和普及,我们的世界已经被彻底改变。人类历史上的这一新阶段,完全可以与工业革命和互联网的诞生相提并论。因此,大学里增设人工智能课程,正是适应新时代的重要一步。本系列课程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她同时认为,神经网络可以自动化许多流程,但不能替代核心的认知过程,非常希望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共同研讨。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张淼铄表示,通过课程学习,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概念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认知,逐步掌握了如何有效使用AI工具,并对其内容生成机制(如模型训练逻辑、数据反馈优化等)有了更清晰的理解。通过对比不同大模型的优势与局限,意识到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任务特性匹配适配的模型,例如,讯飞星火在英语口语交际中展现的实时交互能力,启发她探索其在语文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潜力。
都市文化学研究生蒋哲怿表示,通过课程学习,清晰地感受到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人文社科研究范式,为都市文化学这一聚焦城市多元文化生态的学科提供了方法论革新。例如,都市文化学的田野调查有时需要处理海量语言数据,如访谈录音、市井方言或跨文化交流记录等,借助智能语音技术,我们可以快速将音频转化为文本,并通过NotebookLM等平台将录音与笔记整合为可交互的知识库,突破传统文本分析的局限,构建更立体、动态的学术研究体系。
法律史专业研究生张维同表示,通过该系列课程的学习,对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作为法学专业研究生,认识到生成式AI在数据分析、跨学科知识整合上的潜力,恰能为法律实证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同时,也要高度警惕AI技术带来的隐私风险、数据霸权等现实困境。我们应将“向善之力”内化为学术自觉,推动AI时代的法学研究主动参与技术文明的价值塑造,使技术逻辑与正义原则深度融合。
据悉,在首轮系列课程的基础上,“人工智能与学术研究”将建为通识课,自2025年9月起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为研究生学术能力成长注入新动能。
(供稿: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