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学习强国号) | 王健:四时佳兴与人同:加速社会的时间异化与节气教育的时空智慧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7-17浏览次数:10

仔细想来,我们确然已深陷当代“加速社会”的湍急涡流。周遭总有人感叹“时间怎么越过越快?生活与生命,好像都像装上了涡轮增压,呼啸而去……”事实上,生命的节奏并未加速,只是被裹挟了。汹涌的技术迭代、被便利交通压缩的空间距离、因迅捷工具而奔涌不息的信息过载……种种力量交织,将我们的生命推入一种无休止的匆忙、混乱与失向之中。时间,也因此涣散开来,失去了它本应赋予秩序与力量的从容。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指出,技术加速正在摧毁人类与时间的共生关系。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也警告,数字技术正在制造“无产阶级化的时间”,即人类失去感知、体验、创造时间的能力。首当其冲的是我们的教育领域。某地小学生清晨6点被唤醒奔赴“晨读班”,放课后无缝衔接3个兴趣班,深夜伏案完成校内作业至23点——睡眠时间被压缩至不足6小时,生理节律彻底让位于教育流水线,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时间异化。程颢在《秋日》中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句诗传达出只要静下心来观察万物,就能发现它们都有自身的规律和乐趣,人们应与四季变化同步,感受其中的美好。教育也应如此,当用“节气伦理”重新锚定生命的自然节律,让学生在顺应自然节奏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感悟生命,实现自我成长,而非被人为的“加速”和“标准化”所束缚。

以农业思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内卷祛魅

教育本质是“农业”,在“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农时法则下,生命才能从容而丰富地成长。当前以AI为基座的自适应学习系统通过大数据拆解知识颗粒度,以“最短路径”推送知识点,看似提升效率,实则摧毁了认知的“农时法则”。就像杂交水稻失去自然授粉周期导致基因退化,被算法投喂的学生也逐渐丧失深度思考的耐心。元宇宙、VR等虚拟时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容易造成对生命体验的剥夺,切断了“行走-观察-体悟”的教育闭环。当AI助教可以批改作文、生成教案、监测课堂情绪,我们的教师逐渐沦为技术系统的运行维护员。

反思现代社会的病理与教育内卷的异化,在西方“物我二分”的思维中很难觅到破解之道,但如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则有可能为当代教育困局找到极具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面对“加速社会的时间困境”,中华文明中以《易经》为代表的“观天察地、法时授事”的将天文、地理、人事纳入统一节律的“大时间观”,非常有益于当代教育改革。如果剥去《易经》用于占卜的神秘主义外壳,还原其为“中国上古天文历法的时空坐标系”,将其六十四卦对应黄道周期,爻辞暗合物候变迁,这种将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的思维,则能构建出独特的“节气伦理”:生命的成长不是线性冲刺,而是与天地共振的螺旋上升。

伏羲先天卦序中其实隐藏着教育时空的模型。其“冬至—阳生,夏至—阴生”的时空模型启示我们,教育应当遵循“春生启发、夏长实践、秋收反思、冬藏内化”的节律。例如,《礼记·月令》规定,孟春之月“命乐正入学习舞”,仲夏“游牧别群,则絷腾驹”,实为将知识传授与自然节令深度融合的课程设计。《论语》中描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则体现了教育活动与自然节气的同步性,“风乎舞雩”的仪式性活动,是师生通过亲身体验自然节气的物候变化(春风、沂水、新绿),将抽象的天道规律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经验。反观现代教育,暑期补习摧毁“夏长”的实践窗口,冬季集训剥夺“冬藏”的沉淀周期,实为对青少年学生生命节律的暴力切割。

《易经》爻辞中的也隐藏着“教育发生学”。爻辞常以自然意象喻指人格发展阶段。如乾卦“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完整呈现了从启蒙到成熟再到反思的教育周期。如我们可以这样充分诠释“勿用”阶段的价值:“潜龙不是无能,而是等待破土的时机。”当海淀的家长们为尚在托班的孩子报名量子力学启蒙班时,实则是以“飞龙在天”的标准要求“潜龙”,必然导致“亢龙有悔”的认知透支。

尝试以“节气教育学”重构当代基础教育的时空观念

在教育强国要求建立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我们不妨大胆尝试依托老祖宗的智慧建构起“节气教育学”,将《易经》等典籍中的中华文明时空观转化为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首先,不妨让节气的脚步,自然地融入校园的日常。不少学校已经开展的“春分竖蛋”“白露收清露”“在夏至测量日影理解勾股定理”等节气实践,本质上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参与建立时空感知的“具身认知”。其实我们中小学的课程,大可以二十四节气的脉络为经,以应时的物候变迁为纬。不必刻意强求,只需顺势而为:春分时节,生机萌动,正是探讨万物相依(生物/地理)的好光景;芒种忙种,田间地头蕴藏着最朴素的数理智慧(数学/编程),值得细细研磨;待到霜降,草木摇落,诗行间凝结的意象(语文/美学),值得低徊品味。节气里的学问,原就是这般俯拾皆是,等着有心人去发现、去亲近。其次,不妨将新质的技术,视作园圃中得力的器具。我们教育者应当怀揣一份农人的智慧。AI也好,其他工具也罢,终究应是“手中之锄犁”,而非“田亩之主宰”。让它们顺应天地生息的节拍,方是正理。试想,在知识需要“夏长”般蓬勃积累的阶段,技术可汇聚丰富的资源供其汲取;待到需要“秋收”般梳理内化的时节,则智能推送关联图表助其编织知识网络;而在“冬藏”的沉淀期,又能屏蔽干扰,营造专注自省的空间。如此,技术便非喧宾夺主,而是默默应和着认知生长的节律。再次,评价的目光,当投向那悄然生长的年轮。校园里不应该只有一张张标尺分明的试卷,不妨多备些素朴的册页,容学生记下风中柳枝初绽的嫩芽,霜后菊瓣凝露的姿态;收存他们随节气流转写下的感悟,或是经年累月完成的长卷。譬如,像长宁区虹桥中学开展的“自然笔记”课程一样,请一个孩子,用三年的晨昏,去守候同一株老树:看它春日吐绿,夏日成荫,秋日飘零,冬日静默。那树影的伸缩、枝叶的枯荣,映照着的,不正是少年心性舒展、沉淀的轨迹?至于品评的尺度,亦可向古老的《易》理借一份从容:不再执着于刻板的分数高下,而是体察那“潜龙”时积蓄的耐心,“见龙”初露的锋芒,乃至“惕龙”反躬的自省。所重的,是那份向学的心志、生长的韧劲,而非仓廪中一时堆叠的谷粒。

我们要像古人那样,在时间中寻找生命的坐标。对于教育而言,这意味着从工业社会的“标准时间牢笼”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节气时间花园”。这不是简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学范式革命——当我们将校园生活的坐标重新锚定在星辰流转与草木枯荣之中,当教师学会在夏至的蝉鸣里讲解生命哲学,当AI系统开始尊重认知的“农时法则”,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终极使命。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长,教育学部教授、博导)


链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0869270907935571324&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32ea66711dc0a8847e0007&share_to=wx_feed&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086927090793557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