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中法学者在沪共话和平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9-04浏览次数:10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9月4日

标题:中法学者在沪共话和平

记者:颜维琦


9月2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2025中法论坛:多元视角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沪举行。论坛旨在以史为鉴,通过中法学者的深度对话,共同弘扬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正确二战史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来自复旦大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以及中国驻里昂总领事馆、法国索邦大学、法国卡昂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的近40位中外学者出席此次学术会议。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指出,本次论坛以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汇聚中法两国学者,探讨这段共同的历史。这既是一场学术盛会,也是一份使命担当。希望两国学者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现实智慧,将集体记忆升华为共同责任,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推动中法两国合作,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国驻里昂总领事馆总领事于江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取得的成果,其中法国医生贝熙业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神父饶家驹开创难民安全区等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法人民在至暗时刻共同书写了友谊篇章,彰显了对和平的不懈追求。

上海抗战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张云教授提出,八十年后,回顾这段历史,除了缅怀为人类独立、解放事业做出牺牲的先烈之外,更是为了从历史的镜鉴中汲取智慧,坚守和平共处的信念与责任。从多个维度了解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才能正确认知它的地位、贡献与经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景平则指出,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是,必须尊重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区域和国际安全局势清醒地评估,对扩张主义、霸权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不抱幻想,不作无止境的退让,应与共同命运和秉持共同理念者加强合作,共同捍卫国际法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守护世界和平。

论坛设立了包括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历史记忆与传播、法国抵抗运动、二战时期的中法关系等多个主题。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上海抗战研究会会长苏智良回顾了上海南市难民安全区的创立与发展。他指出,安全区的创始人、法国神父饶家驹的“博爱主义”“慈善行为”、奉献精神、慈悲情怀等高尚人格,超越了国家、种族、宗教与党派,是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他呼吁,在迎接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在原南市安全区再建这位伟大人道主义者的塑像,以纪念逝者,启迪后人。


链接地址: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6db5a995877e42a39e68c4ae9ebf47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