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2025年9月1日
标题:奋勇争先实干家|杨浦现代职业学校马波:他的学生获得三届世技赛金牌
作者:新民晚报 孙云
马波(左)和他的金牌学生。
从2017年到2024年,第44、45、47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的金牌,全都属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下文简称“杨浦现代职校”),而三名金牌选手的教练,都是同一个人——杨浦现代职校汽车实训中心主任、汽车专业主任马波!从英语老师转型为汽车车身修复专家,转型的挑战在聆听打磨机与金属表面接触时的声音、欣赏车身修复后重现光滑如镜线条的热爱中完美面对,马波说:“直面真实、动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让我心甘情愿地泡在车间里,钻研每一个技术细节,面对每一个教学难题。因为我深知,我触摸的不仅是冰冷的钢铁,更是学生们未来的职业,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进程中,那一块块不可或缺的基石!”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回顾这些年的教学工作,马波深有感触地说:“身处中国职业教育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我是幸运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无论是创新还是传承,都是为了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实训成本高、安全风险大、教学效率低,这些都是传统实训教学的痛点,马波带领团队用创新回应挑战。
在车身钣金实训课堂上,金属碎屑飞溅问题长期存在,一粒小铁屑都可能成为伤害学生的“隐形暗器”。面对这一安全隐患,马波一头扎进护目镜的安全改良工作中,带领学生反复试验,不断调整护目镜的遮蔽范围,从最初的局部遮挡到后来的全包裹式设计,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实训中,学生易出汗,护目镜起雾影响视线且可能让学生下意识摘镜,增加风险。马波和学生们尝试在护目镜边缘设计微小透气孔,测试多种防雾涂层材料,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调试,才找到最佳方案,显著降低了切割时铁屑入眼的风险。
在焊接实训室,他发现新生操作生疏频繁烧损电极,不仅浪费耗材还存在安全隐患,萌生了研发模拟焊机的想法,并带领团队经过三年努力成功研制出首台模拟焊机。这款设备能实时显示电流电压曲线、自动评判焊缝质量,让学生在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的环境中进行实训,提高了他们的技能水平。此外,他研发的磁力贴车身测量尺解决了传统测量工具操作繁琐、精度不足的问题,获得国家专利,为行业带来了显著的技术进步。
近几年,他指导40余名学生参加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海市中华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世界技能大赛等,多名学生在世界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斩获金牌,练就了一手“精准修复”的硬功夫,成为行业认可的技术骨干。除了指导学生竞赛,马波老师还带领团队完成了1 + X证书制度试点、1 + X钣喷方向全国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现代学徒制等50余个项目,完成市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完成市级课题1项,带领团队开发了世赛转化教材《车身修理》,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工匠精神是我们职教人的灵魂,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学生受益。”马波老师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不仅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还积极推广汽修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多种形式向更多人传递车身修复的知识和技能。
他开设讲座,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行业见解,激发学生们对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他参编多部专业教材,其中领衔开发的世赛转化教材《车身修理》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资料。他还录制教学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车身修复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他提出的“名企引领、按岗定制、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犹如一座坚实的桥梁,精准地连接起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界限。
在教学过程中,马波告诉学生们,修复的不仅是车身,更是对品质的坚守,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汽车车身修复技师。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
他说:“作为教师,我最大的幸福,不仅在于教会学生一门手艺,更在于看到他们认同并爱上这个行业。当我看到学生毕业后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也开始带徒弟,将这种精神和技艺继续传递下去,我感到无比的满足。这种价值的延续,远比任何奖牌都更有分量!”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74142&v=2.0&s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