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科技报 2025年9月3日
标题:以史为鉴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2025中法论坛:多元视角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上海师大举行
记者:吴苡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80周年之际,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2025中法论坛:多元视角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于9月2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旨在以史为鉴,通过中法学者的深度对话,共同弘扬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正确二战史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二战期间,中法两国虽然身处不同的战场,却都肩负着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共同使命。然而,由于各自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两国人民对这场战争的经历和理解也各有侧重。
来自法国卡昂大学的教授盖尔·艾斯曼(Gaël Eismann)分享了她关于二战时期纳粹德国迫害法国平民的政策与机制研究。她指出,纳粹德国在战时针对平民的迫害,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占领者手中的工具往往相互叠加。但它们各自的重要性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最终形成层层叠加、非常复杂的镇压体系。同样来自法国的伊莎贝尔·达维翁(Isabelle Davion)副教授则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二战时期法国的抵抗运动,尤其是关于“马基”(游击队)的情况。
上海抗战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张云教授分享了他最近的研究成果。他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无论是局部战争还是全面战争,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首之篇,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中国战场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推动,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联合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而上海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同时又是近代中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阵地,有着抵抗侵略的光荣传统。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上海携手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反战人士,为反对法西斯的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也是联系中国和全世界的桥梁,是世界关注中国抗战、了解中国抗战真实情况、暴露和谴责日军侵略野心和罪恶行径的一个重要窗口。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法国人饶家驹组成了国际委员会,主动争取中、日双方同意,依托租界,建立安全区。上海南市安全区成为二战中最出色的难民安全区,保护了30万难民的生命。这也是中法友谊和中法合作的象征。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上海抗战研究会会长苏智良在报告中指出,饶家驹的“博爱主义”“慈善行为”、奉献精神、慈悲情怀等高尚人格,超越了国家、种族、宗教与党派,是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他介绍说,上海曾是二战中保护难民最出色的城市,不仅有南市难民区,还有犹太难民保护区。但如今,岁月流逝。南市难民安全区的老建筑已经日渐凋零。保护这些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见证,是刻不容缓的使命。他呼吁,应该抢救当年安全区的建筑并加以修存,建立纪念馆,供人们了解和瞻仰,以丰富上海的文脉。
链接地址: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4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