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版面头条) 2025年9月17日 06版
标题:公共决策不能坐等舆论发酵后仓促转向,更不能仅以声量大小为依据 真正倾听民意 不是墙上涂了又擦
记者:谢飞君
扫码看视频
谢飞君
9月,方浜中路老城区的一排老房子因为五彩斑斓的外墙颜色引发关注。当传统街巷变身异域风情,让名为“幻彩屋”的城市艺术实验,在社交媒体迅速引发两极评价:有人称赞其大胆创新,有人直斥其突兀违和。更值得玩味的是,仅仅数日后,项目主导方发布公告,铲除彩绘,恢复为白色,承诺“重新征集意见后再呈现”。
外墙颜色的急速反转,表面上看是对民意的尊重,但其中也暴露出当前城市更新决策的随意性,涉及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的决策在舆论影响下如此摇摆,是缺乏科学、透明、可持续治理逻辑的表现。
城市风貌改造涉及历史街区的文化认同和居民生活日常,理应在方案形成前引入多元主体参与互动。当地居民、文史专家、城市规划者等群体的意见需成为设计的前提而非事后的补丁。然而,从结果看,项目似乎更倾向于一种“艺术家主导、公众接受”的单向输出模式。这种将公共空间视为“画布”而忽视其社会属性的做法,显现出决策者认识上的盲区。
项目主导方在公告中强调“因舆论反馈调整方案”,但这一“从反馈到反应”的模式恰恰凸显了流程的本末倒置。健康的公共决策应包含前期民意收集,而非待舆论发酵后仓促转向。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两极评价”中不同群体的发声权是否均衡?社交媒体上的激烈争论是否真正代表了在地居民的需求?决策者若仅以声量大小为依据,反而可能陷入“迎合流量”的陷阱,丧失专业判断力。
此前,各地统一店招也曾面临类似的争议。历史街区的更新并非只能在“刺眼彩绘”与“保守白色”间二选一,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城市个体感受到归属感与尊严感。无论是街区店招还是颜色选择,都应该根据街区自身的特色与定位制定方案。
城市色彩不仅是美学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当一座城市能在尊重历史基底与拥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当决策流程不再被舆论极端情绪拉扯,我们才能真正告别“朝令夕改”的困境,城市街景不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链接
上海老城厢的起源地
近日,方浜中路刷彩漆的新闻引起各方关注。据最新消息,项目主导方已采取措施,使墙面恢复成原来的灰白色。
今年年初,记者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钟翀带领下,细致寻访周边区域。方浜中路前身是一条名叫“方浜”的河,是最早形成的老城厢聚落之一,可以说是上海老城厢的起源地之一。同时,它也是上海县衙的北边界。
像方浜中路这样重要的城市地标,如何兼顾保护和开发,值得好好讨论。
章迪思 任思琪 王美杰 莫惠娴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4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