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9-24浏览次数:10

来源:上观新闻 2025年9月24日

标题:“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行

作者:安昕爽 邓雅文 胡惠娅



上海市社联年度重点合作项目暨会长论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会议由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上海市社会学会、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主办。围绕会议主题,与会专家从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基层党建等不同视角建言献策。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李琪教授系统解读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从优化城市体系结构、推进动能转换建设创新城市、提升品质建设宜居城市、推动绿色转型、守住安全底线、传承城市文脉、提升治理效能等七个方面阐析了现代化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上海市政治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桑玉成教授强调,当技术的洪流奔腾向前时,需要审视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城市建设在追求“更智能”“更高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场关于价值守护的“硬仗”。智慧城市建设要在推进人工智能应用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文价值守护。

上海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研究员通过对比中美城市发展模式,梳理出住房供给、公共空间、城市更新、族群问题、贫富问题、犯罪问题、公共服务、治理结构、民主政治和数字转型等10个研究维度,指出人民城市理念与全球城市发展模式有着重要区别,应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视角深入研究人民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黄晓春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三重功能:一是实现公共物品的公平正义配置,需要探索多元利益协调机制;二是推动治理共同体建设,通过搭建平台建立纽带、推动共情塑造共识、建立利益关联机制;三是促进社区认同感形成,通过民主民生闭环相依、数字化转型回应诉求、参与式规划提升认同。

党建引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上海交通大学彭勃教授从治理效能出发,指出人民城市建设要统筹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增强绩效可感性,重视市民参与过程,并将评价权交还人民,将治理效能真正转化为公众满意与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赵晔琴教授指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要将市民从管理对象转变为服务对象、治理对象,进而成为城市治理的主体和合伙人。这就需要构建多元化、制度化的参与渠道,让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各类力量,有效参与从规划、建设到治理、评价的全过程。

上海外国语大学俞祖成教授介绍了“无缝隙党建”模式。上海在综合网格内建立临时党组织、党建联席会和工作站,网格长统筹协调跨部门、跨领域治理难题。这一改革通过党建与治理融合,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建设目标。

复旦大学李威利副教授从政党逻辑角度分析了现代化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包括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人群党建四个维度,以及社会动员机制、中心工作机制、责任下沉机制、底线兜底机制和治理补位机制等五大机制。

“治理的纵深感”与“韧性赋能”

华东理工大学侯利文教授指出,要用治理的“纵深感“触达”社会的“最深处”,用服务的“颗粒度”回应民生的“最细处”。“治理的纵深感”要求治理者深入理解社区的历史文脉、关系网络、情感认同;“服务的颗粒度”要求治理中“具体的人”的参与和在场,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社区工作者的“穿针引线”以及多方力量的连接与协同。

上海师范大学冯猛教授提出,超大城市社会风险治理需注重“韧性赋能”。社会风险治理的发展存在一个风险门槛,在风险门槛之前实施柔性之法,能够防范风险。在跨过风险门槛之后,实施刚性之法能够阻断风险。应当在预测风险的基础上,加强治理的韧性赋能。

深化中国气派的城市文明研究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焦永利教授提出“城市生命体”研究范式,强调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需要以大历史观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构建中国自主的城市研究知识体系。通过开展城市生命体基因组工程和表型组工程两项基础性研究,结合“决策厅”和“进化器”等治理创新,为全球城市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方案。

市委党校汪仲启教授认为,从“人民城市”到“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理论的一个跃升。现代化人民城市理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聚焦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目标,推动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一理论既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具有国际胸怀和世界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88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