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智良(中)和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研究部、党章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倪娜(右)现场回答师生提问。
新中高级中学学生现场提问。
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联合相关单位推出“思响上海”项目,旨在通过举办接地气的活动,讨论冒热气的议题,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9月29日,“思响上海”第四期活动来到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以“信仰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和青年师生展开一场信仰与青春的对话。下为现场实录,以飨读者。
新中高级中学学生:老师好!我们在学校观看了“9·3”阅兵仪式,对国家的强大深感自豪。请问,如何将观看阅兵仪式时所产生的即时激情转化为持久而坚定的信仰之力?生活在和平美好的年代,又该如何践行信仰呢?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9月3日,我正好身处天安门阅兵现场。几年前的阅兵,我也在天安门。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名从事抗战研究的“老兵”。今年是我登上大学讲坛的第40个年头,我始终专注于抗战研究。(现场鼓掌)
对于今年的阅兵,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所有参与者的精气神都非常高昂。唱歌的时候,我的前后左右都引吭高歌。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像同学们一样在电视屏幕前,我们都为国家强大的国防力量而感到振奋。
有个小细节。今年我特意准备了耳塞。为什么?因为上一次观看阅兵,载有东风41的车辆驶过的时候,我身处前排,那声音可谓震耳欲聋。所以,这次我特意提前做了准备。但是,耳塞根本没有派上用场,因为载有东风61的车辆就像电车一样,悄无声息地就开了过去。后来我得知,我们的汽车静音技术有了革命性的飞跃。这么看来,我准备的耳塞确实是多余的。(现场笑声)
在这背后,我认为,体现了中国人的奋斗。
中国人的奋斗造就了今日之中国。所以我始终跟同学们讲,你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今天的中国,是鸦片战争后180多年来最好的时代。不过,你们身上也肩负着责任,要通过像“9·3”阅兵这样的仪式,明白你们这一代人所承担的重任。
我们常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时刻,同学们要将自己的人生信仰与个人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努力读书。对你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认真读书、练就本领,未来你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多着呢。关键是,你们要成为一流的人才。
倪娜(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研究部、党章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在红色场馆中,我时常能看到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他们或是朝气蓬勃的学生参观团,或是开展青年工作的参观群体。他们也向我坦言,在参观完纪念馆、聆听完相关讲述后,会由衷地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打动。
实际上,这种瞬时的感动与每个人观看完“9·3”阅兵后所产生的瞬时激情,在情感层面是相通的。我们一直在思索,如何助力青少年将这种瞬时情绪转化为持久的信仰力量。在青少年接受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尽可能让他们在当下和历史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举个例子。在介绍中共二大的代表群体时,我们会向青少年提及,他们是我们的革命先辈,但在当时,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过20多岁,大部分是上个世纪的“90后”,甚至接近“00后”。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出身于中产家庭,甚至是富裕家庭,且大部分都有过国外留学的经历。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他们舍弃优渥的家庭环境,毅然决然地毁家纾难,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呢?我认为,这源于他们当年对信仰的笃定。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
每次给青少年讲完这个故事,我们都会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如今,当历史的接力棒从先辈交到青少年手中后,我们要引导他们思考: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怎样做才能不负历史、不负韶华?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我觉得,一场红色教育讲解结束后,若能让孩子们主动思考其中一两个问题,这场红色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这个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将孩子们的瞬时情绪转化为长久信仰之力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谈谈第二个问题。生活在和平年代,青年该如何践行并彰显我们的信仰呢?对于青少年而言,无论身处哪个年代,在这个人生阶段,首要任务都是刻苦学习。一方面,要学习自身的历史,明晰我们的来路,从革命先辈的事迹与历史的进程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榜样意识和三观。另一方面,要着眼当下,学习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世界,如此方能具备时代竞争力。
新中高级中学学生:如今,我们能通过电影和课文了解到许多英雄的事迹。然而,有时会觉得这些英雄事迹与我们存在一定距离。该如何将这些英雄事迹真正转化为对我们的启示,并应用到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呢?
倪娜: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红色文化叙事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关键点。
前两年,电视剧《觉醒年代》深受青少年喜爱,剧中的陈延年和陈乔年这两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我认为,这部电视剧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呈现这些英雄人物时,不仅展现出他们身上伟岸而光辉的一面,还呈现出与当下观众能够产生共鸣的相似经历。它完整地展现了他们的日常经历与情感,比如离别时的离愁别绪,还有他们的求学之路等,这些都是观众能够与英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和交集之处。
再比如,我们在宣传中共二大、讲述平民女校故事时,常常会提及一个人物——共产党员向警予,毛泽东称她为我党唯一的女创始人。在向青少年讲述她的故事时,我们不仅会展现她面对敌人严刑拷打时沉着、勇敢、坚毅的一面,也会告诉同学们,她作为一名女性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一位母亲,身上展现出了别样的温柔力量。
我们会讲述她在牺牲前一晚于监狱中发生的那一幕。当时,她手捧着唯一的全家福,轻轻亲吻着照片上一双儿女的脸庞,嘴里还喃喃念着曾对儿女说过的话。她说道:“小宝宝,小宝宝,妈妈忘不了。希望你们将来能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在没有剥削的社会里成长。”
讲述完之后,我们会问参观者,哪个片段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很多青少年往往对这一片段感触颇深。因为这个片段充满真挚情感,折射出当时英雄人物所面临的最为艰难的家国难以两全的抉择,体现出革命精神的伟大。
苏智良:我认为,对于我们同学而言,一方面要向英雄人物学习,另一方面要懂得如何立志、如何确立信仰,以及如何有韧性地学习,这十分重要。我觉得学习不能只看成绩。
在我看来,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有志向、有恒心的人,不一定是学霸。即便不是学霸,只要有志向、有恒心,也能成就一番事业。(现场掌声)
新中高级中学学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信息,其中不乏歪曲历史、模糊真相的内容。该如何培养自身的判断力,真正理解、认同并从心底接纳这些红色信仰,而非仅仅将其当作一句口号或被动接受的知识呢?
苏智良: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每位同学都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在你打开电脑或手机,各类信息纷至沓来。那么,该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获取真正的知识和真实的内容呢?恐怕我们需要加强学习。比如,在高中阶段以及未来的大学本科阶段,要了解人类普遍的文化观念,这样便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当然,也可以与伙伴进行交流,在学校里还可以和老师们交流。
回到家中,也要和父母进行交流。我知道有些高中生与父母交流较少,甚至没有时间交流,这是因为学业压力大,父母也面临工作压力。但即便如此,也应该交流,尤其是在周末和假期,更要多交流、多阅读、多思考。
倪娜:一方面,同学们要善于筛选获取信息的渠道。获取信息时,应尽量选择官方、权威的渠道,避免被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误导。
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当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面对全新的环境,他给自己立下了“三不谈”原则: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不谈男女问题。那么谈什么呢?他关注的是社会、国家、世界、宇宙以及人的天性。我相信同学们也会以伟人和先辈为榜样,学会正确判断是非对错,通过学习增强自身的定力。
此外,同学们还需要加强实践。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每个场馆都开发了沉浸式党课,并且培育了青少年志愿者队伍。欢迎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这些有益的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播、戏剧表演以及志愿者队伍的服务中,实现知、行、意的统一。
新中高级中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觉“信仰”一词与我们相距甚远,有时甚至觉得难以触及。如何通过回顾红色历史,将信仰内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前进动力呢?
倪娜:我认为在任何时代,信仰都不可或缺。不可否认,无论身处哪个年代,都可能遭遇各式各样的挫折。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不妨看看当年革命先辈是如何应对的,想想长征途中的红军战士是怎样面对挫折的,是什么让他们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再举一个例子。在每一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抉择。当我们面临抉择时,可以想一想,当时的革命先辈为何会放弃优渥的生活,投身到舍生忘死的救国救民事业中。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当年放弃了美国政府为他提供的优厚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回国后,他在艰苦的环境中投身科研事业,可谓将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安逸与为祖国振兴、民族解放奉献毕生心血之间,他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当前,我们所处的不仅是和平年代,更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进道路上,我们依旧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与不确定性,这也更加激励我们认真学习,从历史中、从身边优秀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苏智良:同学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极为幸福的时代,不过即便处于幸福的时代,也存在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1991年我前往东京大学做研究时,发现一个日本人的GDP相当于中国100个人的GDP,比例为1∶100。如今,我们总体的GDP早已超越了日本,但从人均GDP来看,我国仍处于中游水平。所以,要让全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你们要好好学习,为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努力,也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拼搏。(现场掌声)
新中高级中学教师: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生物工程与人工智能正重新定义“人”。那么,这是否会对我们传统的信仰体系产生根本性的冲击呢?又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苏智良:我们近期目睹了AI技术的迅猛发展,但宇宙的核心在于人,AI也是由人类创造的。因此,我建议同学们还是要从基础知识学起。尤其是我国近年来大力倡导发展理工科,大家要在这些基础知识上多下功夫。不过,文科并非毫无用武之地,因为我从事文科工作一辈子,深知最终还是需要人来做决策,许多问题也需要人去思考。我们绝不能认为未来世界会由AI掌控。关键在于,我们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技术,另一方面要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具备宏大的视野,才不至于在未来迷失方向。
倪娜:科学技术和AI的发展,确实对我们的生活方式、认知模式都造成巨大影响。但是我觉得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能对传统信仰体系构成根本性的挑战。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我们要主动掌握科学技术,包括在AI技术发展中把握治理主动权,这涵盖了伦理层面和技术层面。这也有赖于各位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实际上在许多领域,AI与人并非相互冲突。以红色文化传播为例,我们已将关注点投向AI和数字化领域。在上海雁荡路上,有一个“数字一大·初心之旅”的VR沉浸式展厅。该展厅于2024年正式对外开放,借助数字模拟技术,为观众带来360度沉浸式的真实场景体验。这个VR场景以“一大”为核心,辐射至周边的多个红色景点。观众能够借助AI技术重返当年的上海,回到觉醒年代,亲身感受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共一大”召开的完整过程。
之前看到新闻报道,今年清明节期间,广州银河烈士陵园纪念馆完成了数字化升级改造。此次数字化升级改造有一个重点展项,即运用AI技术复原了部分英烈的形象。复原后的英烈能亲口向观众讲述他们当年面临的生死抉择,还能与观众进行简单交流。许多观众在参观后表示,这一展项最令他们动容、最让他们感动。
我认为,接下来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耕红色资源,深挖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另一方面,要尽可能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更好地呈现和展示红色历史。借助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真正让AI以科学之力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切实推动红色文化与我们的青年实现一场双向奔赴。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46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