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025上海・长三角水稻新优品种展示大会暨种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崇明举行。本次活动以“种业‘芯’动力,稻香长三角”为主题,围绕绿色种源、科技育种与区域协同展开深入交流,推动长三角地区水稻新优品种产业化应用的进程,让更多普通市民能尽快吃到这些口感香糯的稻米新品种,为种业振兴注入“芯”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种子协会、上海市农委,以及三省一市种子站、国内科研院所、种业协会、上海各区农技中心、种业企业有关领导出席活动。
开幕式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洪程说,从产业发展需求来看,未来长三角粳稻品种还要在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等方面持续升级,并积极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质稻米品牌。良种还需良法,长三角地区人均耕地少,要协同高质、高产、高效,探索智能化与农机农艺全方位融合的新路径。
根据长三角稻区的生产需求、市场导向,经专家组严格的田间考察、品质检测与综合评审,当天的大会最终评选出“上师大19号”“申优R1”“弘优36”“嘉优11号”等2025长三角水稻新优十佳品种及潜力品种。通过同步开展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合作签约活动,育种团队与农业企业紧密携手,打通育种研发、品种繁育、产业推广的全链条,加快良种产业化应用的进程,让这些水稻新品种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变成一碗碗香喷喷的大米饭端上市民餐桌。
“上师大19号”是由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建粤教授、赵国超副教授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培育而成的长粒香型软米粳稻。该品种最早于2016年在崇明东滩上海上实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小面积试种,2017年试种地区分别为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并于2021年通过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审定。其品种来源是“嘉禾218”和“松早香1号”水稻,育种团队采用杂交、回交方式,结合分子标记辅助技术,成功培育出的长三角地区第一个长粒香软粳稻品种。
展示大会同步开展新优品种推介与成果转化签约,多个由长三角科研院所选育的水稻新优品种实现成果转化,育种团队与签约企业更紧密携手,实现育种研发、品种繁育、产业推广全链条贯通,加速良种产业化进程。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建粤教授、赵国超副教授团队与嘉兴市嘉丰种子有限公司就“上师大19号”在长三角以外省份的产业化开发达成合作,标志着该品种正式开启全国化布局。同时,来自贵州黔东南苗寨海拔600-800米的“上师大19号”大米样品也在大会上亮相,展示了该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的适应能力,为该品种的跨区域推广提供了参考依据。
据悉,“上海师大19号”展示地是上海市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这里汇聚了115个来自长三角39家涉农院校、科研院所的水稻新优品种,涵盖优质高产水稻、杂交水稻、中熟水稻、糯稻、氮高效品种及特色水稻六大类型,全面覆盖长三角稻区的生产需求与市场导向。
(供稿、摄影: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