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整版报道):青浦 乘重大战略“东风” 加快建设“枢纽门户”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10-20浏览次数:10

来源:解放日报(整版报道) 2025年10月20日 特14版

标题:青浦 乘重大战略“东风” 加快建设“枢纽门户”


  • 北斗西虹桥基地


  • 俯瞰沪苏湖高铁


  •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


  • 远眺华为青浦研发中心 潘明明 摄


  • 青浦新城水城门


  • 青浦“蓝色珠链”


  • 元荡桥


“十四五”以来,青浦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转型调整的双重考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绩。

如今,青浦正乘着多重国家战略的“东风”,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人民城市建设,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引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

承接重大战略 区域发展提速加码

“十四五”时期,青浦区以服务保障进博会、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青浦新城建设等战略任务为牵引,勇担使命、主动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断优化。

再过不久,第八届进博会即将举行。作为进博会永久举办地,青浦不仅圆满完成了连续7年的服务保障使命,更将“溢出效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历年首单首证首照均花落青浦,并已成功吸引美的、网易、安踏、波司登等总部企业落户,形成多元总部集聚发展形态。

借助进博会的契机,青浦区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方面也积极主动作为。依托虹桥海外贸易分中心、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等载体,吸引76个国家和地区180多家客商入驻,联采项目平台累计帮助近1300家企业成为联合国注册供应商,占国内历史总量10%。北斗西虹桥基地、国展中心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等13个特色产业园区的建成,为西虹桥片区贸易拓展提供平台支撑,蟠龙新天地成为沪上消费新地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青浦区携手示范区执委会、吴江、嘉善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61项制度创新经验面向全国发布推广,承接落实两批国家层面14项改革授权事项,为全国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示范借鉴。随着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正式揭牌,以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西岑科创园区为核心,联动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的科创高地在示范区加速崛起。

“十四五”期间,青浦等地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100余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3000亿元。方厅水院建成启用,元荡23公里岸线整体贯通,沪苏湖铁路练塘站、轨交17号线西延伸等建成投运,“轨道上的示范区”从蓝图走向现实。同时,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青浦分院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建成运营。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处于青浦“一城两翼”布局中枢位置的青浦新城,如今也已颇具显示度和影响力。青浦新城是上海面向长三角的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规划面积91.1平方公里,占青浦全区面积的1/7。按照“一核聚能、两带融城、三片示范、蓝绿叠韵”的总体空间格局,着力打造“1+3”重点发展区域,其中“1”为青浦新城中央商务区,“3”为城市更新实践区、未来城市样板区和产业创新园区。

在青浦新城重点发展片区中,中央商务区面积6.5平方公里,承担着整个新城科创策源、总部集聚、商务领航和公共服务的牵引功能,发展潜力无限,是“新城中的新城”,是青浦新城活力和吸引力的“引爆点”。未来,这里将成为“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的核心承载地。

打造创新枢纽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四五”时期,青浦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系统推进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当前,青浦区正打造“3+3+3”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即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材料、时尚消费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低空经济、跨境电商、会展广告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近年来,青浦区进一步找准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的功能定位和实践落位,在长三角一体化大格局下,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引领,以国家级跨省域高新区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长三角创新枢纽”。

随着华为、网易、安踏、美的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青浦区积极承接科创龙头溢出,加强战略谋划和主动对接,强化专业性服务和精准化招商,持续延伸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和服务链。尤其是积极谋划与华为开展联合创新,打造创新生态产业园区,通过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推动更多技术创新成果在青浦落地转化。

同时,青浦围绕芯片研发、空间信息、低空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抢抓发展机遇,选准细分赛道,积极培育和引入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和高质量孵化器,强化应用场景供给,促进市场化产品形成与创新企业培育。

集聚创新要素赋能培育产业生态方面,青浦持续推动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青浦创新中心)、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等发挥效能,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通过设立大学科技园、联合实验室、企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并加快布局研发设计、科技咨询、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以及人力资源、会计金融等专业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一批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活力迸发的创新企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打造“长三角创新枢纽”离不开人才支撑,近年来,青浦坚持引育并举构建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比如,持续优化西岑国际人才港运行机制和服务效能,在西虹桥和新城区域错位布局“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体;不断优化“青峰”人才政策体系,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领域,制定重点企业“惠才包”;持续完善“人才团队奖”各项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等。

青浦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连续8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新版行动方案,打造政企“双向奔赴”的“青和力”营商品牌,企业感受度逐年提升。创新建立“企呼我应”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上线区级惠企直达快享平台,实现惠企政策全流程服务闭环。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力推动“一件事”改革,打响“一网通办、青浦好办”政务服务品牌。

农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方面,青浦同样亮点纷呈。以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为例,青浦区以“最江南”文化旅游节暨金秋消费季为核心载体,联动世界赛艇锦标赛“票根经济”延续效应,推出超百项特色活动与融合产品。通过“六业+百态”的丰富实践,为“中国古镇入境游第一站”“都市市民微度假首选地”“六业融合发展标杆区”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国庆中秋期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183.04万人次,同比增长24.55%;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1.17亿元,同比增长26.14%。百联奥莱、蟠龙新天地、吾悦广场、天空万科等重点商圈销售总额5.2亿元,同比增长11.01%。

提升幸福指数 织密民生保障网

“十四五”时期,青浦区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社会事业三年行动计划和公共服务“八优享”工程为抓手,持续发展社会事业、织密民生保障网络,用心用情绘就人民城市的“温暖底色”。

过去五年,青浦区积极引入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品牌资源,持续推动教育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新五项标准”有序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高质量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实现街镇“宝宝屋”全覆盖,公办托幼一体化占比达95%。

医疗方面,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上海医大医院等建成启用,上海唯一“胸痛救治单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青浦实现全覆盖。新型分级诊疗体系获评上海市“医改十大创新”项目,家庭医生签约率达43.6%、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92%,位于全市领先水平,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等体系更加完善。

就业保障方面,青浦持续加大稳就业工作力度,长三角物流零工市场试运行,预计完成28万人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关系调解机制创新突破,成立全市首个建筑行业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劳动争议案件按期结案率100%。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57.6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7.18万人,覆盖率达99%。

养老方面,累计建成养老机构18家、养老床位近万张,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9张,居全市前列,护理型床位占比高达68%。“十四五”期间,青浦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达1555元/人,较“十三五”末提升41%。

住房保障方面,全区五年来累计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3.4万套、供应1.4万套(其中区筹公租房上线5096套,已出租4309套),筹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2382张。徐泾诸光路、华新、徐泾北(华新拓展)和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基本完成,完成配套项目190个,完成率达88.4%。

乡村振兴方面,完成全区保护保留村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覆盖建设,24个村获评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13个村成功创建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推动3个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持续激发,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房屋400多栋,启动16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持续推动农村增收、农民致富。

实现绿色发展

打造世界级著名湖区

“十四五”期间,青浦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建全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启动全国首个跨省域“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青浦不断加快扩绿步伐,五年来新增绿地382公顷、森林855公顷、湿地1.5万公顷,新增各类公园49座,森林覆盖率达16.53%,碳汇能力逐步提升。工业园区成功通过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验收,市西软件园获批市级绿色生态城区,创建多家绿色工厂(供应链)、零碳工厂。

青浦已完成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近300兆瓦、燃油锅炉清洁能源替代60台,地源热泵应用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渐成风尚,五年来新增公共充电桩近8000个,新能源公交车占比提升至100%,绿色出行比例达65%。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街镇全覆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0%。

青浦区现有河道近2000条、湖泊23个,水面率达22.1%,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区域内火泽荡、南白荡、西白荡、大葑漾等形态各异的天然湖泊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与淀山湖、北横港等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天然的“蓝色珠链”。青浦区大力推进水环境整治,通过对淀浦河、油墩港、上达河、西大盈港全长21公里的岸线实施生态修复和景观改造,设计勾勒出一条美丽的水城“金腰带”。五年来,青浦累计完成400余公里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200万平方米小区雨污混接改造,完成2000余个排污口整治,20个国、市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5%。

立足优质生态资源禀赋,青浦区正瞄准世界级著名湖区目标不断发力。不论是有着茫茫芦荡、千亩荷塘,水面浮生着野菱角、水芹等植物的淀山湖,还是白鹭、斑嘴鸭、须浮鸥时常从“水上森林”池杉林上凌空而过的青西郊野公园大莲湖,抑或是小桥流水、游人如织的朱家角古镇水域,都赋予了青浦发展更多的想象空间。绿色是青浦发展的底色,随着湖区景观愈发秀美、功能稳步提升,一大批龙头企业先后落户青浦,“好风景”正不断引来“新经济”。

从开放门户到创新热土,从生态样板到产业高地,青浦将以改革之笔,在“十五五”的画卷上绘就璀璨未来。这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城市,将在各项重大战略交汇中、在各项发展实践中继续迸发更强活力和动能。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jfrb&date=2025-10-20&id=469138&page=%E7%89%B914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46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