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1-28浏览次数:77

来源:社会科学报 2022年11月28日

标题:“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2022年11月26日,“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师范大学西部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和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委员会联合主办。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汇集了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40余所高校百余名专家学者,以“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为主题,深入探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方法和路径,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献计献策。《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和《社会科学报》等20多家媒体参与了本次会议。

 

  长久以来,在中外学者持续的艰辛努力之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进程向前迈了一大步。会议伊始,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负责人朱振武教授简要说明了会议主旨。朱教授谈到,有西学东渐,自有中学西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学文化具有多样性,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互鉴。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高航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陈恒副校长以及学界代表浙江大学许钧教授先后致辞。陈恒副校长在致辞时中指出,研究中国文化外译,是通过另一只眼睛,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进行反思与总结,可以丰富我国的翻译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也可以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依据。朱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他山之石》《中学西渐》和《归异平衡》“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研究三部曲”的出版,是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文化外传研究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也是学界的一件大事。

 

  浙江大学许钧教授指出,如果说翻译是一种文化构建力量,是一种思想领域的拓展力量,那么它构建的分析就是在空间中展开,在时间上推移。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是翻译与文学研究当下应该思考的重点,而《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非常明确地展现了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不断探索。

 

 

  汉学家研究三部曲重磅来袭

 

  《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主持。苏州大学季进教授、上海大学赵彦春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以及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分别致辞。诸位专家纷纷对朱教授汉学家研究三部曲——《他山之石》《中学西渐》和《归异平衡》出版表示衷心祝贺,认为此三卷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高度呼应了“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国家发展战略,体现了朱振武教授立足中国视角,放眼世界的大境界、大格局和大视野。季进教授认为三部曲的出版对于我们厘清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中国文学研究、海外汉学、世界文学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赵彦春教授在致辞中谈到,这三部曲是朱振武教授家国情怀的诠释,是中国文学对西方传播进程中坚实的一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丰碑。“拿出‘最好的中国’”是朱教授的心声,也是他作为一位有情怀、有格局的学者为这个时代发出的强音。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与会专家就多个话题展开讨论,观点纷呈。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个宏大的议题,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中国文学国际传播度和影响力若要得以实质性提升,要依靠汉学家群体的倾力译介,要充分利用国际汉学资源和市场媒体的宣传作用,也应重视我国优秀译者的培养和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国外文局译审、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教授认为,出版国际交流从文学翻译开始,文学翻译代表着文明互鉴的程度,还谈到中国文学外译任重道远,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学需要关注读者视角,通过翻译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心灵,而当务之急是培养中外译者,强化中外合作,扩大译者圈。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致辞指出,讲好中国故事,最根本的是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学、学术著作翻译成外国语言。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典籍还是当代文学作品,西方汉学家群体一直是翻译的主力军,这是一个历史事实。这是由翻译的基本规律决定的,是由语言之间的转换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因此,要促进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最好采取中外合作的翻译模式。

 

  此外,在分论坛环节,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30多名青年学者对中国文学的海外受众与翻译研究的话语构建、传播学与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元素等予以探讨,积极展开学术讨论。

 

  会议临近尾声,朱振武教授作总结发言,指出中学西传需要考虑多维度的要素,需要斟酌选译对象,需要汉学家,更需要有文化担当的中国双语学者和译者,同时还应兼顾政治和市场因素。只有在作者、译者和学者,特别是中外学者共同持续的努力之下,中国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国土、走进和融进世界文化之中。


链接地址:http://shekebao.com.cn/detail/16/2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