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频道 2025年11月3日
标题:关于成长的意义,写在他们的进博故事里
罗宇,现就职于国家会展中心运营中心。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常鑫
严逸姣,现就职于进博局国际合作处。
第八届进博会进入最后的倒计时,一群年轻的“进博人”正在全力冲刺。他们中,有人是指尖划过万千证件的“入场守护者”,有人是跨越时差连接中外的“国家展筑梦人”,有人是穿梭于展台间的“运营多面手”,还有人是见证全球新药落地的“医疗赛道同行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曾经的进博会志愿者。
从首届进博会至今,目前已有超过20名曾经的“小叶子”成为正式的“进博人”,工作在进博局和国家会展中心的各个岗位。这群年轻人的集体成长,构成了最生动的进博故事,共同指向一个答案:成长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中,成就一个更有价值的自己。
“入场守护者”罗宇
成长,是让“服务”二字跨越山海
从场馆指引到“西部计划”,再回到进博之门,罗宇的成长轨迹画出了一条从“被温暖”到“传递温暖”的弧线。在他的故事里,真正的成长是让服务的光与热,拥有穿透地域和国界的力量。
每天清晨,罗宇的电脑屏幕上,证件系统、信息表格、邮件与聊天窗口不断切换,密密麻麻的数据如织网般铺展。作为刚入职国家会展中心、首次独立负责证件办理的职场新人,他丝毫不敢懈怠。在前辈的指导下,他反复比对往届档案,逐条核对信息,分批复核数据,力求信息录入与证件发放零差错,用严谨筑牢盛会的“入口防线”。
罗宇毕业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曾连续两届担任进博会志愿者。第二届进博会期间,他在天桥指引岗,每天重复上千次“您好,往这边走”。令他记忆犹新的,是一名外国展商。前一天接受他的指引后,第二天特意折返,不仅准确叫出他的名字,还递上一枚定制徽章表达谢意。这份跨越国界的温暖,让他读懂志愿服务的意义:“一句指引、一次等待,都能成为情感纽带。”
于是,第三届进博会启动招募,他再度报名,在场馆8米层接驳点提供服务,对展会运营有了更深的理解。
2022年毕业后,当同学选择留在大城市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时,罗宇却选择了报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远赴新疆克拉玛依,一去就是三年。他说,自己来自四川凉山,曾感受过帮扶的暖意,也想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在克拉玛依市上海对口支援指挥部,他是“全能辅助”:对接帮扶项目、撰写党建文稿、保障援疆干部生活。三年间,他见证上海医疗资源深入社区、援疆教师点亮学子梦想、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他逐渐懂得,“服务”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用真心传递温暖。
去年,罗宇回到上海,带着专业所学与志愿服务经验,入职国家会展中心运营中心。如今,他用自己的方式,继续守护这场他热爱的盛会。
望着眼前朝气蓬勃的第八届“小叶子”,罗宇仿佛看见当年的自己。有时,他会主动上前,轻声叮嘱:“核对证件时留意有效期”“遇到突发状况先找协调员”,语气温和,带着过来人的从容。休息间隙,他偶尔翻看当年的合影——照片中的自己青涩却目光坚定。
“医疗赛道同行者”高萌
成长,是与时代机遇同频共振
八年间,高萌从念不顺药名的学生,蜕变为全球新药落地的“同行者”。她的成长印证:当个人的钻研与时代的脉搏共振,每一份坚持都能汇入创新的江河,推动潮水的方向。
每天清晨步入“四叶草”,高萌的脚步就停不下来了。这头刚协调完展商证件的问题,那头又要确认专区活动细节,微信上还不时弹出老展商咨询下一届进博会参展的信息。
就在前几天,在医疗展区工作的她,刚刚陪同领导接待了一家跨国生物医药企业。从本届进博会展台规划,到下一届新药展示计划,双方来回沟通,会议纪要写满了四页纸。“医疗展区的展商有很多‘全勤生’和‘回头客’,他们信任进博会这个平台,我们一定要把服务做细致。”她说。
这些年,高萌亲眼见证多款全球新药借助进博会“东风”落地中国。她也从最初只会核对展商信息的“新手”,成长为能主动追踪审评进度的“行家”。“每次听说新药从展品变成救命药,我都感到这份工作意义非凡。”
高萌与进博会的缘分始于2018年。当时还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就读会展专业的她,被分到消费品展区宝玉石专区,负责接待与证件分发。在与全球展商、观众的交流中,她真切感受到:“进博会不仅是交易平台,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志愿服务结束仅一个月,她以实习生身份重返进博会,最终正式入职。刚负责医疗展区工作时,她连有些药名都念不顺,面对专业术语常常一头雾水。但她把每次对接都视为学习机会:跟前辈参加行业会议、向展商请教药品知识、用业余时间研究审评政策。八年时间,她从“门外汉”蜕变为展商信赖的“同行者”。
这些年,她见证了美敦力心脏起搏器不断升级,目睹司美格鲁肽成为“明星降糖药”。如今,她甚至成了亲友眼中的“医疗顾问”——帮室友的妈妈打听对症药物,为外婆的朋友查询新获批药品。
在高萌心中,进博会从来不是“六天的展会”,而是“全年无休的服务”。“我们不仅招展,更助力企业实现价值,帮助患者争取时间。当代青年应借进博会的平台‘飞向世界’,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国家展筑梦人”严逸姣
成长,是将语言化为沟通的桥梁
从失落的制证员到独当一面的“国家展筑梦人”,严逸姣在进博会上找到了语言的真正价值。她的成长揭示:专业能力的终极意义,在于搭建理解与信任的桥梁,让不同的世界彼此看见。
时差,是严逸姣最熟悉的“伙伴”。作为进博局国家展板块的青年骨干,她主要负责欧洲参展国的对接事务。五到六小时的时差,让她养成了深夜设闹钟的习惯——收到外方消息先记录,次日清晨立即处理,确保需求不延误。
她的手机里,参展国的联系方式始终置顶;电脑文档中,证件进度、展台安排一目了然。面对外方临时调整展台、新增活动等需求,她总能迅速回应:一边用流利的英语沟通,一边敲击键盘记录要点、调配资源。电话那端急切的问询与急促的键盘声,交织成独特的协作节奏。
八年前,她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学生,满怀期待加入首届进博会,却被分配至制证中心处理数据。面对海量Ex-cel表格,心里满是失落:“觉得专业知识没用上,工作也枯燥。”
然而,随着工作深入,她逐渐理解——每个数据,都关乎展商入场;每一次核对,都关乎展会效率。一次,一名葡萄牙商人因语言不通办证受阻,严逸姣主动用葡语沟通,帮他顺利办结。对方惊喜的笑容让她突然明白:“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哪怕身在幕后,也能发光发热。”
带着这份情感与扎实的语言能力,她在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进博人”。2023年7月,她入职进博局国家展板块,此时距第七届进博会仅剩百天。作为“B角”,她从收材料到跟证件,认真负责,快速成长。半年后,她便独当一面,成为9个国家招展的“A角”。
一次,某展台临时要求调整展台布局,距方案提交仅剩3天。严逸姣立刻牵头小组,连夜查搭建规定、协调国内搭建商出方案,跨时差反复沟通。那几天,她常工作到深夜,同步中外进度,最终方案如期通过。外方发来认可时,她更加坚定——沟通,是进博会最美的语言。
“沟通不仅是翻译,更是理解彼此需求,用对方接受的方式解读政策,以真诚换真心。”严逸姣说,她将继续发挥语言专长,做好中外参展方的“沟通桥梁”,让更多国家透过进博会,感受中国的开放与包容。
“运营多面手”叶之旻
成长,是在平凡岗位上铸就专业
从分拣证件到统筹两大展区,叶之旻的进博之路并非一跃而上。她的成长诠释:卓越源于对平凡的敬畏,将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便是支撑宏大梦想最坚实的力量。
从“小叶子”到“进博人”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不同的路径,同样的坚守——将对进博的热爱,化作日复一日的专业付出。
现场联合办公区的服务台前,叶之旻反复确认着展台进场情况。她的手机里记录着当天所有要点:进场展台数量、搭建进度、问题整改情况……如今,她统筹汽车与医疗两大展区的现场搭建,每日在两区之间穿梭,协调处理各类问题。一天下来,步数逾两万,平底鞋是她的最佳搭档。
叶之旻与进博会的缘分,同样始于2018年。那时她还是上海师范大学会展专业学生,以长期志愿者身份进驻绿地制证点,开启与“证件”打交道的日子。当时的制证点,几十万张待分拣的证件堆得像小山,电话声、咨询声此起彼伏。她的任务是协助分拣,按单位、类型、日期逐一归类。最初几天,她忙得腰酸背痛、嗓音沙哑,但所有人都没抱怨,反而摸索出更高效的分拣方法,设计出简易登记表,减少错漏。
“哪怕只是分拣证件,也是保障盛会运转的基石。”她说,“每份工作都有其价值。”
这份认同,让她在毕业前主动申请至国家会展中心运营中心实习——巧合的是,岗位仍与证件相关,只不过从分拣转为配额统筹。身份的转变,让她对证件管理有了更宏观的视野。2021年,她凭借出色的表现正式入职,成为真正的“进博人”。
此后,她开启“一岗多能”模式:从证件统筹到翻译服务商管理,从标识设计到文创选品,她不断学习,全力以赴。
最令她难忘的,是2021年团队48小时攻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专题展”展台的经历。因项目调整,团队临时受命搭建展台,时间仅剩两天。叶之旻与同事连夜梳理人员信息,还不时奔赴现场查看进度、协调资源。最终,展台如期亮相。凝视那片由团队心血筑成的空间,她满心自豪:“每一次团队高效协同,都是在展现中国服务能力,能和团队一起服务于这场盛会,我们无比自豪。”
■“育”见进博
服务国家成就自我
这些从“小叶子”到“进博人”的成长故事,是进博育人的生动缩影。
“在进博人才选拔中,有‘小叶子’经历的青年始终是优先考虑对象。这不是特殊通道,而是基于能力与认同的理性选择。”国家会展中心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周伶彦表示,这些青年身上具备的“进博基因”高度契合岗位需求:他们熟悉业务流程,综合素质过硬,更因志愿经历萌生职业认同,愿长期坚守。
作为全球合作平台,进博会天然具备育人优势。进博局和国家会展中心围绕“为国家社会育全局之才、为进博会育长远之才”的双重目标,不断构建完整的培养路径。
在为国家社会育才方面,进博局和国家会展中心通过平台资源让人才接触全球前沿业态,增强他们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周伶彦介绍,平台会提供很多机会帮助年轻人在进博会上见世面、长才干。比如:通过深度对接世界500强企业、参与展前调研与展后落地全流程,“小叶子”或进博青年得以直观感知国际经贸规则与全球供应链运作模式;组织专业志愿者深入技术装备展区,与行业龙头交流,把握前沿趋势;甚至创造与政要、学者对话的机会——如香港志愿者与特首交流、参与高端论坛——这些“小叶子与大人物”的故事会深刻烙印在这些青年的成长轨迹中。
在为进博育才方面,已逐步建立起“发现—锻炼—培养”的人才成长链条。发掘在跨文化沟通、抗压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表现突出的“苗子”,在实战中锤炼其快速学习、服务意识、灵活处突等重要能力,并通过“在沪高校学生实践锻炼项目”等机制化途径,让青年深度参与筹办。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名曾经的“小叶子”转变为“进博人”,在进博局与国家会展中心的各类岗位上,延续与进博会的共同成长。
“这群年轻人就像一颗颗小螺丝钉,虽小,凝聚在一起却能发挥大作用。”周伶彦也期待:“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化‘协同育人、精准引才、系统育才’机制,让更多带着‘进博基因’的青年,在这个开放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以青春之力护航进博会越办越好。”
链接地址: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806575?docid=12806575&newstype=1001&d=13501df&channel=weixin&time=1762164075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