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世界大变局视野下的妇女与性别史研究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1-29浏览次数:110

来源:人民日报 2022年11月29日

标题:世界大变局视野下的妇女与性别史研究


·阅读提示·

近日,“世界大变局视野下的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这场跨文化、跨学科的学术盛会,为国内中国史学者与世界史学者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呈现了国内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在内容、视角和方法上的进展。会议还邀请了多家媒体和妇联系统代表参与,力图实现学者、妇女组织和媒体的协同合作,推动该领域研究成果走向社会大众。

■ 鲁迪秋

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世界大变局视野下的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的百余名学者参与了这场学术盛会。

历史上变局之下的女性处境及其主体性作用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怀抱强烈现实关怀,探寻历史上身处大变局下的女性处境及其发挥的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丹和复旦大学博士生王昭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五四新文化浪潮对近代中国女性的影响。前者聚焦左联女作家的成长,后者揭示妇女解放话语落地的艰难。中山大学特聘副研究员柯佳昕比较了抗战时期沦陷区与国统区妇女期刊对母亲战争角色的塑造与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晶玉分析了19世纪上半叶美国早期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洛厄尔女工形象的重塑及其意义。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生姚敏侠以芜湖市为例提出,在1950—1953年全国开展的贯彻婚姻法运动中,女性积极主动地推动了自身的解放。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高照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旭娇关注美国进步时期的女性改革者,前者阐释了简·亚当斯的“新和平理念”,后者探究了莉莲·瓦尔德保护儿童的一系列措施。清华大学博士生仇振武分析了19世纪晚期英国社会改革家玛丽·卡彭特在推动教管学校兴起中所作的贡献。

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历史梳理与理论创新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女性不仅是政治参与的主体,还是国家治理的对象。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焦杰等考辨北魏京兆王元愉宠妾杨奥妃生前卒后身份的转变,展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第二性”特征。贵州大学副教授李勇等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新评价了武则天的功绩与局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郑明月以地方志为基础,探析了清代贵州地区妇幼慈善事业的特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曹晓华以中国近代两份女性刊物为例,分析了从晚清到民国时期,面向女性的“卫生”科普如何塑造女性的社会和家庭角色,进而转化成为一种“治理”技术。

理论创新是对积累经验的突破,也是推动国内妇女与性别史研究推陈出新的重要基础。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杜芳琴梳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女性主义三大理论从平等向正义的转型过程。广西师范大学讲师林漫考察了美国“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与史学问题。除了引介国外女性主义理论,与会学者还十分重视这些理论思想的本土化与实际运用。山西师范大学教授畅引婷以杜芳琴“华夏族父权制研究”为例,阐述了中国妇女理论的本土建构及其意义。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程新贤探索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引入社会性别理论的方式与思路。

女性的婚姻家庭生活与公共生活

与会学者关注到知识与教育,这是女性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前提。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胡博文分析了正史《列女传》中知识对于女性功用的嬗变及其意义。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宋青红等聚焦广东女子中学教育,讨论国民政府男女分校政策的影响。复旦大学硕士生顾荻飞以上海妇女补习学校的改造历程为例,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改造的复杂性。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讲师姜玉杰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密歇根大学为例,剖析了美国高校女学生的学院生活。

与会学者还就不同时空的婚姻家庭,以及相关制度、法律、观念的变迁,各抒己见。

苏州大学教授铁爱花考察了宋代家法的传播及其对女性的规范。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菁探讨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节烈现象。复旦大学博士生孙仁朋重新审视了古典时期雅典嫁妆的“担保”内涵及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倪滕达追溯了古代罗马帝国元首塞维鲁发布的一项“敕答”,由此考察罗马帝国女性有限的堕胎自由。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陈悦揭示了拜占庭帝国中期“婚姻法”的三个特点:政治性、目的性和开创性。

国内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进展

总体而言,本次学术研讨会呈现了国内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在内容、视角和方法上的进展:

第一,研究内容广泛。近年来,国内妇女与性别史领域的发展趋势从纯粹的妇女史研究,逐渐转变为妇女与性别史研究。与会学者不仅关注中外历史上的各类女性群体、女性地位,还探究男性气概的形成。山东大学教授王向贤深入探讨先秦儒家父职的意涵及其对当代亲亲重构的作用。香港理工大学讲师何宇轩分析了清代士人家训中有关男性对家中女性成员的管理观念,由此揭示古代男性气概的塑造过程。复旦大学博士生杨凡以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为中心,分析了早期希腊男性气质的话语建构。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乔玉红解析了明清“假女”案。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乔炎梳理了西方男性史研究发展的历程。

第二,研究视角新颖。参会论文不仅涉及精英女性的历史,更致力于呈现普通女性的经历,展现不同女性群体在地域、阶级、文化程度等多方面的差异,真正将“交叉性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史学实践中。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周美玲聚焦城镇酿酒女,探讨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

第三,研究方法多样。与会专家丰富的研究充分显示妇女与性别史领域正在发生“文化转向”。这一领域从社会史的子域,逐渐与文化史结合,不断从文学、人类学等学科借鉴概念、理论和方法。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裔昭印关注女性身体,探究了古希腊人的女性净化仪式。华东师范大学讲师王燕讨论了1920—1937年间,城市节日仪式如何塑造和传播妇女“劳动”。

此外,与会学者不断突破创新,开拓了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史料范围。除了文本材料外,学者们还使用了包括墓志、画像石、手工艺品等在内的实物材料。中山大学教授林英考察了一件金高足杯的器型和图像。

本次研讨会为国内中国史学者与世界史学者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妇女与性别史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会议邀请多方媒体和妇联代表参与,力图实现学者、妇女组织和媒体的合作,推动该领域研究成果走向社会大众。裔昭印教授在会议总结中建议:中国妇女与性别史研究要具备全球视野,并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注意研究中外不同女性群体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研究,丰富研究的内容;妇女与性别史研究者要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世界大变局的背景下,致力于构建和谐的性别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2622335/rmh3262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