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 | 黄友初:如何走出师范生教育实习困境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5-17浏览次数:339

    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提出9条具体措施。如今7年过去了,在设置教育实践课程、丰富创新教育实践形式、完善多方参与的教育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师范生教育实习是否达到了相对理想的效果?当下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改进?我们将邀请专家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系列讨论。

        教育实习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他们从“优秀师范生”走向“合格教师”的关键阶段,也被称为“职前教师教育的顶峰型实践环节”。自2016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提出了9条具体措施以来,师范生的实践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学时得到有效保证,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在实践中师范生教育实习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亟待解决,影响了实习的实效。

    当前,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结为教育实习目标简单化、指导个体化和评价表面化等3个方面。

    教育实习目标简单化。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水平的外在表现,与教师的教育实践密切相关,是教师能否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由于实践场域的真实性,教育实习中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也最为直接。但是,如果把教育实习的目标仅聚焦在教学技能层面,则是对教育实习价值的狭隘认识。一些师范生甚至对教育实习要达到哪些目标也不明确,只知道每天要去实习学校听听课、帮忙改改作业、帮助班级管理,但对于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才能更有收获他们并没有深入思考。如果缺乏明确的价值追求,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所看、所思和所行将难以获得最大化的生成。倘若以教学技能提升作为教育实习的唯一目标,师范生不仅难以深刻认识中小学的教育生态,包括有效课堂教学基本特征的认识、师生关系基本样态的认识、教师知识和教育观对课堂教学影响的认识等,而且师范生在高等师范院校所学的理论性知识也将难以有效内化。

    教育实习指导个体化。在当前的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对师范生指导的程度参差不齐,师范生在此期间的发展更多是一种“个体化努力”的结果。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的专家型教师参与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的比例不高。由于教育实习存在时空的分散性,高校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会因为自身工作忙碌、指导实习需要四处“奔波”而将其“拒之门外”。而中小学校对指导教师的指派是以不影响本校教学质量,尤其是不影响升学考试为前提的,所指派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其次,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指导更多依赖于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最后,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指导主要依赖指导教师个人,而非指导教师的集体结晶,师范生也缺乏实践共同体集体研讨、多角度思维碰撞的体验。

    教育实习评价表面化。虽然绝大部分高师院校会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结果进行评价,但是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一些评价项目流于表面、评价内容繁杂,给师范生和指导教师增加了较多工作量,又未能促进师范生实质性专业的有效发展。例如,一些实习评价不仅包括师范生到实习学校的天数,还包括每次到达和离开的具体时间;一些实习评价注重师范生撰写教学设计的数量,或者实习体会的字数,而对于具体内容缺乏关注;一些针对指导教师的评价也只注重指导的次数,而不关注指导的质量和师范生在实习中的发展。这些评价重量轻质、重果轻因、重行轻思,未能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造成师范生教育实习现实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实习自身特性的使然,也有教育观念和制度层面的因素。为此,可从教育实践文化的营造、教育实习指导机制的构建和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优化等3个方面入手,提升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营造积极的教育实践文化氛围。受传统认知论的影响,智育取向教育理念在高师院校还较普遍,构建的师范教育体系具有较强的学术取向,通常以封闭或者半封闭的方式对师范生进行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的教育,具有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文化氛围。虽然理论性知识是师范生所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但如果忽略了知识的现实情境原点,缺乏个体的经验与体验,那么师范生将难以感同身受,难以有效内化。因此,在高师院校中要营造积极的教育实践文化,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师范生理论性课程的教学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取向。授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师范生正确理解理论性知识,并引导师范生将其转化为能指导教育实践的具身性知识。其次,要在师范生的教育教学中帮助他们关注他者,培养其儿童观。师范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实施教育教学时会较多关注自身的任务完成情况,而非学习者的接受程度,从而导致教育实践与现实需求的偏差。为此,在师范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培养他们关注儿童的习惯,让他们意识到师范课程的学习要落实到教育实践中,而教育实践的目的在于儿童的有效发展。最后,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实习观。不能因为对娴熟教学技能的极度渴望,而产生急迫的学徒式心理,这种理论制式的机械套用和基于表象的模仿反而会限制师范生的有效发展。师范生既要明确教育实习的根本目的,也要清晰教育实习中每个环节的具体目标,让教育实习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构建合理的教育实习指导机制。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能否得到有效的指导,对其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指导教师的投入程度、指导的专业性和深度与教育实习指导的激励机制、支持机制和管理机制有很大的关系。为此,各高师院校要制定相关制度,激励优秀教师参与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同时也要有必要机制激励师范生实习所在的中小学指派优秀教师成为指导教师。其次,要有完善的支持和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拓展到实习前和实习之后,实习之前要指导师范生做好各项准备,并落到实处而不是表面化、机械化的准备;实习之后要指导师范生有效总结和反思,能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全面的认识,对教育实习中的言行举止有更深刻的体会。另一方面,要鼓励指导教师在教育实习中开展集体研讨活动,例如可以师范生的授课为抓手,开展磨课、研课和儿童研究,并在授课后组织深度分析,让师范生在深度参与过程中师范生可以获得深刻感悟和有效启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指导。以机制为保障,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和合理性,使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能超越技术性反思、习得性模仿和自我感悟,获得更有效发展。

    优化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评价是实践的向导,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所作所为,指导教师的指导频率和深度,都与评价是否合理有关。目前的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虽然注重了过程性和结果性,但更多体现在数量方面,而对师范生实习活动的质量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深度体现不足,这也是教育评价的难点。为此,需要开展相关的教育研究,厘清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评价要点,以及各评价要点的相应要求,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优化后的评价体系,既要让师范生和指导教师从繁杂的文档填写中脱离出来,又能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有效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名师培养基地首席学科专家)


链接地址:http://www.chinateacher.com.cn/zgjsb/html/2023-05/17/content_62409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