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教育 2023年5月25日
标题:上海师大用“医教结合”为心理把脉,为健康护航
记者:徐倩
5月24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东部音乐厅中,数百名师生跟随与会专家的指令,时而向左站立,为前方的同伴捏捏肩,时而向右站立,为前方的同伴捏捏肩,他们以互相捏肩的方式感受真实的交往,而这正是与会专家分享的一种调节自身情绪的“小技巧”。
这是上海师大举办“心理健康 向光而行”第十期“成长有约”分享会的一段小插曲。心理健康,向光而行;以人为本,用爱育人。此次“成长有约”邀请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蔡丹、上海市崇明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姜企华,通过主题演讲和座谈分享,展现他们在医学、教育等领域中对当代青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不懈努力。
活动开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同学们表演了心理健康主题舞蹈《向光而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直面风雨挫折、积极探索身心成长之路,向阳追光、勇毅绽放的风采。
谢斌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我们应该认识的“三个真相”:一是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对于自身和他人的不完美状态只有认知它、接纳它,才能真正放下它;二是当今充满了不确定,未来仍将不确定。但我们应当坚信每个自救或帮助,都能回报以伤痛后的成长;三是生命是无常的,也是脆弱的。它经不起挥霍,经不起疏忽,经不起自暴自弃,因而我们应该接纳自我、乐观积极。在心理出现问题时不鲁莽硬撑,不羞于求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他以顾城的一句诗激励同学们,要在每次走出人生至暗后,化茧成蝶,成为照亮自己,更照亮他人的一道光。
访谈环节,谢斌、蔡丹、姜企华分享了不同领域视角、不同岗位角色下,他们对心理健康工作的独特理解,体现出深耕于医学、教育等领域中共同的育心育人理念。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立法主要参与者、《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主要执笔者,谢斌提到,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相关知识或寻求朋友、亲人、老师帮助;到专业机构进行心理评估、治疗;打心理健康咨询热线962525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心理疗愈。谢斌也谈到了“上海600号”出圈背后城市文化和科普精神的融合。
作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曙光学者的蔡丹,风趣、接地气、深入浅出是学生们喜爱他课堂的理由。结合自身对上海师大学生十年来的跟踪研究,他认为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态总体积极,但仍需要方法来调节,并建议同学们提高心理弹性。据悉,在日常工作中,他不仅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传授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更将育心育人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发挥学科专业支撑作用,与上海师大心理中心携手,共同推进学校健心育心工作。
“要着眼学生长远的发展,关注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品格的修炼。”这是上海师大优秀校友、心理学高级教师姜企华的从教信念。她谈到老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榜样和引路人。基于24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她认为在纾解学生心理问题时,作为老师首先应该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自己积极向上才能为学生成长赋能;其次应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便“对症施治”;最后应该读懂学生的“行为信号”,及时给予援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另外,从姜企华分享“从一位‘落榜’的高职生到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的故事,可以感受到她在学生健心育心工作中的坚守不渝、仁而爱人。
活动最后,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韩刚代表学校向三位嘉宾赠送了纪念600号精卫中心和100号上海师大“医教结合”的软陶作品、“蔡丹老师”泥塑人偶,以及承载师大回忆的咖啡杯,借此为潜心育人的心理健康工作楷模们送上师大的专属祝福。
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作为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五育并举,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作为学生个体,既要关爱自我,勇做自己身心健康第一负责人,又要敢于担当,将上海师大育心育德育人的优良传统弘扬光大。
链接地址: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21782560_30593_dyjy.html?source=1